在持續一年的各種傳聞和消息之后,11 月 4 日,星巴克正式宣布和中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博裕投資(Boyu Capital Advisory Co.Limited)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來共同負責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運營。
按照合作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公司最多 60% 的股權,星巴克會保留 40% 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和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來向合資公司授權。雙方將這部分業務的賬面價值定在了約 40 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博裕將基于這個估值來投入資金并獲得相應權益。
而從星巴克的角度,星巴克預計中國零售業務總價值將超過 130 億美元,這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向博裕出讓合資公司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公司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合資公司在未來 10 年或更長時間里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
預計新的合資公司會在 2026 財年第二季度(按星巴克的財年算法,這個時間會是自然月的 2026 年的 1 - 3 月)完成組建,不過在此之前還需要監管部門的批準。
從官方層面確認的信息,是接下來新成立的合資公司會繼續以上海作為總部,管理和運營目前中國市場的約 8000 家星巴克門店。而未來,雙方的目標是將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增加到 20000 家(不過并沒有提到要用多久時間來達成這一目標)。
延伸閱讀:一些參考,截止到今年 7 月 30 日,瑞幸在中國的門店數已經達到 26117 家,到今年底的目標是 30000 家。
如果按全球范圍,截止到今年 6 月 30 日,蜜雪冰城已經開出了 53014 家門店,也超過了星巴克全球的 40000 多家。
而按星巴克董事長兼 CEO Brian Niccol(倪睿安)所表示的,這一合作 " 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 ",也算是指向了未來開店的一個方向。
星巴克選擇的,也許正是中國最強的私募資本
在很多關注的同學看來,星巴克要出售中國業務的傳言在更早時就有了,大背景還是國內咖啡乃至茶飲市場的瘋狂競爭。當大家都喝著 9.9 元乃至更便宜且花樣翻新的咖啡時,會覺得作為比較 " 重資產 " 運營且業務相對單一的星巴克會是受沖擊和承受壓力最大的那一家。
直到去年 10 月,剛上任一個月的 Brian Niccol 在采訪中表示正在探索中國市場 " 有助于長期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 ",被認為是星巴克首次公開確認在進行這樣的考慮。
隨后在今年節奏開始加快,陸續有星巴克和多個私募股權公司接觸、討論中國業務出售方案的消息,同時星巴克否認了 " 全面出售 ",傳遞著仍然要保留一定股權的信號。這些決策和星巴克對中國市場一直以來的 " 全球最重要、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 的判斷和表述都是一致的。
可能主要懸念是花落誰家。過去幾個月傳出過多個潛在買家,瑞幸的大股東大鉦資本、和麥當勞有過成功合作的凱雷集團,以及華潤和美團等產業資本,還有 KKR、紅杉、春華、高瓴等投資公司都在那份傳說中的競購隊伍的名單上。英國《金融時報》10 月 16 日曾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凱雷和博裕 " 被視為首選 ",半個月后,博裕成為了笑到最后的那一家。
成立于 2011 年的博裕由張子欣、馬雪征、江志成、童小幪創立,目前投資超過 200 家企業,當中不乏阿里巴巴、寧德時代、順豐、極氪等,而今年 5 月博裕收購了北京 SKP 42% - 45% 的股權,加上此前送蜜雪冰城上市等,都讓一直低調但出手就是大項目的博裕越來越多出現在大眾視野。
尤其博裕可以說要經驗有經驗,要人脈有人脈,作為中資背景,對本土市場足夠了解,同時又以強大的執行力和運作能力在持續布局和加碼中國消費市場。甚至可以說博裕就是中國私募資本里最強的一家,如果看博裕過往的操盤案例,很多也許只有博裕才能完成,相比之下,星巴克這筆交易都只能顯得非常正常了。
是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但消費者的感知也許不會有什么變化
在星巴克官方的表述里,這是星巴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26 年后迎來的一個新的重要里程碑,是 " 星巴克持續轉型的標志性事件 "。但當真的官宣,之前的傳言終于塵埃落定,其實又覺得還好,這件事很重要,但似乎又沒那么重要。
因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不僅不是星巴克第一次以合資公司的方式運營某個市場,甚至可以說合資、授權、特許經營等一直就是星巴克經營的常態,這尤其是在剛進入新興市場時星巴克會選擇的方式。
在中國,臺灣地區是統一在做,港澳地區是美心在做,內地完全獨資也沒多久——2017 年 7 月 27 日星巴克中國以 13 億美元現金從統一手里收回了 " 星巴克華東 "(江浙滬市場),這才完成星巴克在內地的全面直營,至今也就剛過 8 年。
這完全沒有很多人驚呼 " 星巴克被賣掉了 " 時說所表達的那么嚴重,甚至可以說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壓力時引入合作伙伴一起做,有條件時回購回來就行,這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
麥當勞就給星巴克打了個樣。2017 年 8 月 8 日麥當勞宣布和中信資本、凱雷合資的新公司成立(也就是 " 金拱門 "),當時麥當勞只占新公司股權的 20%,遠比這次星巴克的少,而在 2023 年 11 月 20 日,麥當勞宣布收購了凱雷的那部分比例,將自己的持股增加到 48%。
投資機構需要合適的時機退出,凱雷在麥當勞的生意中賺到了錢,麥當勞也同樣在合作的 6 年里業績大步邁進,門店數量直接翻了一倍還多。現在的星巴克和博裕有機會復制這樣的成功路徑。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除開可能會看到星巴克開更多的店(包括在過去幾乎沒開過店的 SKP 里開更多店),或者在更多三四線城市乃至更下沉的市場看到星巴克之外,也許不會有什么明顯的、可感知的變化。
甚至相比起來,星巴克似乎比麥當勞還更理想化一點,這次交易里,星巴克特別提到江蘇昆山的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云南普洱的星巴克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等都屬于 " 非零售資產 ",還是星巴克自己運營——這讓人很相信合資后的星巴克也不太可能會降低品質和水準。
已經重回增長軌道的星巴克,和合作伙伴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當然,可以期待的是重回合資經營模式的星巴克中國可以產生一些更積極的變化,本土化口味與玩法的創新、數字化與零售空間的詮釋、與更多元人群的聯結,甚至價格方面的可能性……
一些嘗試本身也是星巴克過去幾年已經在做的,而現在更多想法可能可以被認真的探討。
而且星巴克遠遠不是很多同學以為的快活不下去了,事實上按 10 月底星巴克公布的截止到今年 9 月底的 2025 財年業績,星巴克中國全年收入 31.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高于全球增長的 2.8%。同時中國市場已連續 4 個季度正增長,也連續 2 個季度實現同店銷售額正增長。
雖然這個過程里星巴克也做了一些降價的嘗試,但星巴克整體的定價顯然仍然是高于那些 " 卷 " 價格的咖啡品牌的,能重回增長軌道,大概主要不是因為降價,星巴克一定是做對了很多別的事情。
單靠自己就已經把業績拉了回來,而現在星巴克和新的合作伙伴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還是很讓人期待未來的星巴克會走到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