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鵬汽車,又開始重回老路。
一邊是靠收編滴滴造車業務改出來的 MONA M03,憑借低價走量,成了企業的銷量擔當。
另一邊,在 "2025 AI DAY" 科技日上,劍指人類未來發展。
不出所料,又是全新一代的人形機器人 IRON,又是首款 Robotaxi,還整出了第二代 VLA 大模型和量產飛行汽車。
最后圖窮匕見,把去年剛喊出來的 " 面向全球的 AI 汽車公司 " 新定位,直接升級成了 " 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
車還沒完全賣明白,這就開始 " 具身智能 " 了。
造車十年,小鵬還是那個少年,只是這次畫的餅,又回到了靠 MONA 續命之前,再次從地球沖向了直指宇宙的星辰大海。
期貨宇宙不行,那就賣宇宙期貨?
事實上,小鵬汽車經營中出現的最大問題,從來沒變過,那就是萬物皆可 " 期貨 ",習慣性打造 " 期貨宇宙 "。
以前是賣 " 汽車期貨 ",讓用戶買的永遠不是一臺完整的車,而是一張通往未來的船票,至于這船什么時候開,開到哪,解釋權歸品牌所有。
這種問題從當年的小鵬 P5 就開始顯現了,最開始上市宣傳的導航輔助駕駛驚為天人,說是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結果車主提到車才發現,最關鍵的功能是期貨,需要后續 OTA,而且也不支持后續的 XNGP 更新。
然而,等功能真上線了,其他家的競品也都上來了。
一句話,用戶買的不是當下更強的智駕,而是買了一個 " 未來可期 " 的承諾。至于這個未來什么時候來,解釋權歸企業所有。
再到后來,全行業都在卷激光雷達的時候,小鵬突然一轉身,說純視覺才是未來,開始 all in 端到端大模型,要把之前依賴高精地圖的路線給揚了。
今年,小鵬又開始畫 L3 的餅了。
前陣子發布的小鵬 G7,號稱是全球首款具有 L3 級算力的 AI 汽車,搭載了三顆自研的圖靈 AI 芯片,有效算力超過 2000TOPS。
發布會上,何小鵬說,行業在 L2 的量產時代停留太久,是時候我們一起向前出發。
這話聽起來熱血沸騰,但仔細一想,也可以翻譯為:" 各位,我們之前賣的 L2 都是弟弟了,現在我們搞了個新東西叫 L3,需要 2000TOPS 算力才能跑。想體驗?先買我們這臺新車。"
真正的問題是,這個所謂的 L3,現在能用嗎?
答案當然是,敬請期待。
這種不斷拋出新概念、新硬件、新期貨的做法,本質上暴露了小鵬對自己技術路線的不自信。
如果一項技術真的成熟、真的可靠,那最好的營銷就是直接把它裝到車上,讓用戶去體驗,用口碑去傳播。
而不是天天開發布會,教育用戶 " 未來應該是這樣的 ",然后讓用戶掏錢為你的 " 未來 " 買單。
這就像一個廚子,天天跟用戶吹他的佛跳墻做得多牛,但用戶每次去點佛跳墻,他都說還缺點火候,讓用戶先點個涼菜嘗嘗,后面佛跳墻的位子給你留著,讓你第一個嘗,一次兩次這樣是期待,次數多了,用戶只會覺得這是個騙子。技術路線換來換去,就像渣男換女友,每一個都是真愛,每一個都走不到最后。
就這樣,受苦的只有小鵬的老車主,手里的車還沒開熱乎,技術路線就成了 " 上一代遺物 ",別人的車是越開越舊,小鵬的車是越等越 " 新 ",因為真東西,永遠在下一個版本里。
打不贏地面,就去卷天空?
現在,小鵬不滿足于只賣汽車期貨了,開始賣星辰大海級別的 " 宇宙期貨 "。
就好像這個發布會,人形機器人、Robotaxi,哪個不是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但仔細一想又離大規模落地遙遙無期的東西?
從 "AI 汽車公司 " 升級到 " 具身智能公司 ",這操作更是讓人無語。
"AI 汽車 " 這個故事,在今天已經卷成了紅海,所有人都說自己是 AI 汽車,故事不好講了,股價上不去了。
怎么辦?
換個賽道,講一個更大的故事。
" 具身智能 " 是啥?其實就是機器人,但你不用懂,只需要知道這玩意兒比 "AI 汽車 " 高級,是未來,是星辰大海。
那么,為什么小鵬要這么干呢?
因為當企業在主要戰場上打不贏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開辟一個別人都看不懂的新戰場,然后宣布自己是那里的王。
畢竟,看看現在的新能源車市場,都快打成世界大戰了。
下賽道的,玩越野的,拿車撞水泥墩子的,從高架上往下扔的,車企為了賣車,都快把二手販子都逼成了極限運動專家。
小鵬的 G6、G9、P7+ 在里面卷生卷死,也沒卷出個所以然,唯一的超級爆款 MONAM03 還是靠著低價和滴滴的底子。
這說明在主流的汽車戰場,盡管銷售量屢創新高,但小鵬其實沒有絕對的優勢。
這時候怎么辦?
不裝了,攤牌了,我不跟你們卷 " 車 " 了,我跟你們卷 " 未來 "。
你們還在比誰的冰箱彩電大沙發舒服,我已經開始造機器人了。
你們還在卷誰的智駕能繞開路上的雪糕筒,我的飛行汽車已經準備起飛了。
這一招,進可攻,退可守。
往好了說,這叫降維打擊,用未來的故事吸引資本市場的注意,把公司估值從 " 車企 " 的邏輯里解放出來,放進 " 前沿科技 " 的籃子里。畢竟,資本市場最喜歡聽的就是 " 顛覆 " 和 " 未來 " 的故事。
往差了說,這就是典型的 " 打不過就加入 ",哦不對,是 " 打不過就畫個更大的餅 "。
一句話,用對未來的宏大敘事,來掩蓋當下的增長焦慮。
歸根結底,產品行不行,才是企業唯一的問題。
畢竟,發布會上的機器人走得再像真人,飛行汽車飛得再高,最終還是要回到一個根本問題上:你現在賣給用戶的車,到底好不好用?
之前承諾給老車主的 OTA,都兌現了嗎?
車主們花真金白銀買的 " 期貨 ",什么時候能交割?
就像小米 SU7,發布前全網都是 " 預研 "、" 外面都是吉利 " 的段子,結果車一出來,配置價格一公布,紐北賽道上跑幾圈,質疑都變成了笑話,猶豫都變成了訂單,就算最近也是輿論不斷,前幾天的拆車視頻一出,我這樣的黑子也是真的黑不動。
這叫產品夠硬,再多的爭議,最后都會轉化為購買力。
而小鵬現在的問題是,產品不夠硬,發布會很努力。然而,真正能破圈的,只有實打實的產品體驗。
所以,小鵬與其費盡心思告訴世界自己是一家 " 具身智能公司 ",不如先老老實實地把 " 汽車公司 " 的本分做好。
真的行,就別總整這些虛的了。
有本事,明天就讓你家的人形機器人給我送份外賣,或者開著飛行汽車送客戶走他的日常通勤路線,全程直播。
到時候別說賣車了,賣門票估計都有人看。
如果做不到,那就先踏踏實實把過去承諾的功能都實現了,別再讓用戶花著旗艦的錢,當著品牌的付費測試員,陪品牌一起做夢了。
畢竟,夢做得再大,第二天早上還是要開車去上班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騎馬下海人,作者:騎馬下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