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 雙十一 " 活動也快走到尾聲了,對于想要裝機卻一直在猶豫的朋友們,這可能是今年最后的機會了。根據小雷在過去一段時間的觀察,今年 " 雙十一 " 有不少 PC 配件的價格都是相當給力的,比如顯卡價格普遍下跌、顯示器促銷力度也大,再加上平臺的一系列補貼,省下來的錢就夠你把部分核心硬件的性能往上再提一檔的。
不過,想裝一臺合心意的電腦并非易事,小雷的后臺就有不少讀者私信詢問,能否出一篇電腦裝機相關的推薦指南,特別是關于 CPU 的,因為真的 " 選到頭禿 "。畢竟顯卡之類的硬件,只要按需選購就行了,最多影響游戲體驗,后期也能輕松升級,而 CPU 就不同了,游戲、創作、日常使用等都受其影響,而且后續升級麻煩。
先把結論攤開說:純游戲優先看高頻強單核,兼顧內容創作、AI 應用與直播剪輯的用戶,優先考慮新架構、更多核心與更高緩存的英特爾中高端型號。尤其是今年英特爾新平臺在本地 AI 加速、創作軟件 AI 插件體驗上都有明顯提升,這類 " 體驗直給 " 的變化,其實比跑分更容易感知。
在這個價位段,小雷首推英特爾的 i5-12490F,作為英特爾為中國市場定制的第一款處理器,i5-12490F 采用 6 核心 12 線程設計,基礎頻率 3.0GHz,加速頻率 4.6GHz,使用 LGA1700 插槽,并且同時支持 DDR4 和 DDR5 兩種規格的內存。
因為極高的性價比,i5-12490F 曾經在海外市場引起眾多關注,得益于英特爾出色的軟件調教與優化,這款處理器在網絡游戲方面的表現頗為出色,1%Low 幀數相較于同級別的 AMD 處理器也更加穩定。
而且 i5-12490F 作為 LGA1700 平臺的處理器,可以支持到 H610 等前前代入門主板,對供電模塊的低要求也意味著隨便一款主板都能跑滿性能。倘若對固態硬盤接口等擴展功能沒有太高要求的話,一套 i5-12490F 板 U 套裝只需 1000+ 即可入手,而且還支持便宜量大的 DDR4 內存。
綜合來看,i5-12490F 作為一代神 U,在發布數年后的今天來看依然是相當能打的,滿足日常使用綽綽有余,建議搭配 RTX 3060 或 A380 等入門甜點級顯卡。
一般來說,小雷將聯網游戲 + 直播(OBS 多任務)、音視頻創作、2K/4K 高畫質單機等需求稱之為 " 進階 " 需求,預算大概在 6000-1000 元之間。相較于基礎功能,進階需求對 CPU 的單核、多核性能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可選的型號也會更多一些,接下來我會一一進行解讀。
i5-14600K/KF:性價比游戲之選
對于打算給電腦配獨立顯卡朋友來說,可以考慮直接買 i5-14600KF,因為核顯基本是用不上的,同時相對而言價格還優惠一些。不過,小雷在電商平臺查詢了兩者的價格,發現差價僅數十元,所以在 i5-14600K 漲價前(不太可能啦)還是建議首選 K 后綴版本,多個核顯總能派上用場。
i5-14600K/KF 采用大小核架構設計,共 14 核心(6 個 P 核 + 8 個 E 核)20 線程,其中 P- 核最高可達 5.30 GHz,適配 LGA1700 插槽且支持 DDR4 和 DDR5 雙規格的內存。如果是 12 代或者 13 代的英特爾用戶,可以直接無縫升級到 i5-14600K/KF,算是老用戶們升級的首選。
從性能來看,i5-14600K/KF 的 Geekbench 多核測試得分在 16000 分左右,比同價位的 Ryzen5 9600X 更高,更強的多核性能使其在渲染、建模、剪輯等方面具備優勢,在滿足用戶游戲需求的同時也能兼顧創作需求。此外,諸如游戲直播等功能也同樣對多核性能有要求,倘若你的需求不止于游戲,那么 i5-14600K/KF 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是喜歡玩《三角洲行動》等 fps 游戲的玩家,也可以優先考慮 i5-14600K/KF,從測試結果來看,其幀數表現在多數場景下都十分穩定,特別是在 2K 及以上分辨率的測試里,幀數排行僅次于價格翻倍的 9800X3D、14900K 等旗艦處理器。
另外 i5-14600K/KF 還支持英特爾的 APO(Application Optimization)技術,APO 目前已經適配《地鐵:離鄉》《荒野大鏢客 2》《彩虹六號:圍攻》等多款單機和網絡游戲,通過針對性的 CPU 調度優化提升游戲幀數。
在《彩虹六號:圍攻》的測試中,開啟 APO 的前后平均幀數差距超 120 幀,同時最低幀和最高幀均有明顯上漲,而在《荒野大鏢客 2》里,雖然平均幀沒有太大提升,但是最低幀卻從 22 暴漲到 53,顯著降低卡頓問題的出現。整體來看,APO 的提升還是非常明顯的,目前游戲支持庫還在持續更新,對于玩家來說這就是完全白嫖的免費性能提升。
另外 i5-14600K 也可以搭配 Z690 等前代旗艦主板,獲得更高的超頻潛力,以及更好的周邊配件支持,對于預算有限但是又不想妥協的朋友來說,這個性價比非常高的處理器。
Ultra5-230F:ITX 多面手
另外,Ultra5-230F 得益于新的制程和靈活的核心調度,在能效方面有著顯著提升,對于想組一臺體積小、外形簡潔,甚至想擺在書桌一角當 " 桌面數碼擺件 " 的玩家來說,這一代酷睿中端 U 非常適合用在 ITX 小型主機里。
畢竟,大家都知道 ITX 電腦最大的問題其實并不是硬件貴(雖然 ITX 硬件相對來說確實貴一些),而是空間小、風道短,高負載情況下為了降溫,電腦動不動就拉高風扇轉速制造噪聲。而能效更好的 CPU 意味著同樣的性能輸出,需要的功耗更低,自然就減少了散熱壓力。
換句話說,Ultra5-230F 能讓你的 ITX 電腦在保證性能釋放的情況下,風扇也不用狂轉,不用動不動就變成一臺 " 桌面飛機 "。而且,Ultra5-230F 的價格也相當實惠,單 U 售價僅在 900 元左右,不過主板和內存都需要購買新的一代,相對來說拉高了一些成本,所以更適合對電腦外觀要求高且主要是用于直播、創作等用途的朋友。
Ultra7-265K:戰未來的全能選手
單從游戲角度來說,Ultra7-265K 可以輕松滿足任意游戲的高分高幀運行需求,說實話這顆 CPU 只是拿來打游戲的話,多少有點大材小用了。畢竟,酷睿 Ultra200 系列最大的優勢,就是內置了 NPU,擁有本地 AI 算力,能夠在日常使用中提供 AI 服務的支持。
或許有朋友覺得,現階段 AI 應用太少,沒啥意義,其實不然,AI 早已悄然滲透到電腦的各個領域,只是大家未必能夠注意到罷了。舉個例子,直播時的美顏、背景虛化、虛擬背景和實時降噪等功能,在 AI 加持下都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樣的,借助本地 AI 運算還能進行實時翻譯等多種操作,而且不用擔心自己的隱私存在泄漏風險。
此外,英特爾還推出了櫻桃語音助手,借助本地 AI 性能可以為用戶提供即時的幫助,比如通過語音喚醒或控制應用、系統等,直接簡化操作流程。在騰不出手的時候,也可以直接用語音操控替代切屏等操作,在我看來,這才叫真正的 " 戰未來 ",可以預見接下來桌面端的 AI 應用也會快速增加,而是否有本地 AI 性能將成為新老處理器的分水嶺。
另外,Ultra7-265K 還有一個我非常在意的優勢,得益于 IPC 性能和綜合效率提升,這款處理器并不是用極端高功耗換取頻率,而是依托效率核心 + 性能核心混合架構、先進制程,以及更高效的核心布局,達到 " 功耗更低、散熱壓力更小、運行更靜音 " 的體驗。
此前在實測時我就已經發現,同等性能釋放下,Ultra7-265K 明顯更加安靜,在進行渲染、建模、剪輯等工作時體驗確實好了不少,至少不用動不動就聽著電腦風扇在呼呼直轉,對于十分在意工作環境的朋友來說是很值得考慮的。
Ultra7-265K 可以說是一個幾乎能 " 一機通吃 " 游戲+創作需求的全能選擇,如果你的需求不只是 " 純粹玩游戲 ",而是 " 玩游戲+創作+效率流水線 " 那一類,265K 是比傳統 " 游戲處理器 " 更合適的選擇。
當你的預算足夠時,就不用花心思去挑選了,如果對游戲需求更高,那么可以考慮 i9-14900K,作為前代旗艦目前售價僅在 3000 元出頭,即使搭配一款旗艦主板也就 5000 元左右,卻已經可以滿足所有游戲的性能要求。
而且 14900K 憑借 LGA1700 平臺的高兼容性,對上一代高端主板用戶尤其友好,只需要換個 U 就能把生產力直接再往上疊一層,是老用戶最具性價比的 " 滿血升級 " 路徑。老實說,LGA1700 平臺的朋友升級到 14900K,再戰個三五年基本沒壓力。
至于 Ultra 9-285K,在性能上與 14900K 并沒有太大區別,主要還是增加了 AI 性能,至于 AI 有什么用前面已經聊過了,所以這里也就不再重復敘述。當然,Ultra 9-285K 在能效等方面的表現自然也是更好的,如果你的預算足夠,那么就可以直接選擇 " 戰未來 ",不僅僅是為了 AI,也是給未來的升級做準備。
在小雷看來,裝機本就是一個互相妥協的過程,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各類硬件的參數、性能和價格,所以在實際搭配時,不應該只考慮跑分的高低,說實話百分之幾的跑分差距在實際體驗中幾乎沒有區別。
所以,小雷一般都更建議大家選擇熟悉且成熟的平臺,而英特爾在軟硬生態上的優勢總是能省去不少煩惱,至少用起來還是非常省心的。而且,作為 PC 平臺率先支持 AI 的陣營,英特爾在酷睿 Ultra200 系列處理器上推出櫻桃語音助手,也讓桌面 PC 用戶可以提前享受到 AI PC 的體驗,這玩意可比幀數多幾幀爽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