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吳桂琴的演講節選:
下圖的這只毛茸茸的小雞,叫做 " 京粉 6 號 ",別看它看起來普普通通,其實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自主培育的蛋雞品種,具備中國特色、世界獨有的基因優勢,更是全球首個實現 700 天產 500 枚蛋的超高產蛋雞。

今天就讓我們從這只小雞說起,一起回顧這段關乎每個人 " 吃蛋自由 " 的中國蛋雞科技突圍史。
為何必須突破
" 商業蛋雞 " 種源困境?
很多人可能都非常疑惑,農村里很多人都養雞,為什么還要長期從國外引進 " 商業蛋雞 " 呢?關鍵在于主要性能相差特別大。
家里養的雞一般是 " 地方土雞 ",雖然雞肉香、蛋味濃,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產蛋量極低——一年最多產 180 枚蛋,且受季節影響大。而商業蛋雞是經科學選育的 " 專業產蛋選手 ",年產蛋量能穩定在 330 枚以上,同時還具備耗料少、抗病性強等優勢,能完美適配規模化養殖需求。可以說,沒有這些 " 高科技雞 ",就沒有如今穩定、平價、充足的雞蛋供應。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雞蛋消費國,每年要消耗近 4000 億枚雞蛋,但在 2003 年前后, 80% 以上的商業蛋雞種源都要依賴進口,產業風險顯而易見。

數量不自由:對方想給多少就給多少,旺季時根本供不上貨;
價格不自由:每批種雞價格說漲就漲,國內企業只能被動接受;
時間不自由:引種周期長達半年,一旦對方延遲發貨,養殖場就可能面臨 " 斷檔 ";
技術不自由:國外對核心技術嚴防死守,進口種雞血緣不純,僅能用于擴繁,無法用于育種,國內企業花高價購買的 " 祖代種雞 ",用途被嚴格限制。
這些處處受限的被動局面,讓育種科研人員們意識到,沒有自主種源,我們有再大的消費市場、再完善的銷售渠道,都是 " 捧著金碗要飯吃 " ——一旦斷供,全國雞蛋價格可能暴漲,老百姓的 " 吃蛋自由 " 隨時都會落空。
蛋雞育種: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科學攻堅
不少人以為 " 育種 " 就是 " 找好雞下蛋孵化 ",實則不然。蛋雞育種是一場 " 與時間比賽的科學實驗 ",每一步都需攻克無數難關。
1
育種 " 基本功 ":
十年堅守,用指尖丈量百萬枚雞蛋
培育優質蛋雞,首要任務是篩選 " 核心種雞 "。2008 年自主育種初期,缺乏自動化設備,科研人員只能扎根大山深處的核心場,與 3 萬只種雞 " 同吃同住 ",每天手工記錄每只雞的產蛋數量、蛋重、蛋殼顏色,甚至體重、羽毛狀態等數據,確保掌握種雞的完整性能表現。
為了保證種雞純種無病原,每一家都要按 " 系譜 " 孵化,雛雞出殼后立即檢測禽白血病和雞白痢病原,只要 1 只雞檢測呈陽性,同系譜種雞便全部淘汰。

曾有一次純系出雞時,百十號人在孵化廳連續奮戰 20 多小時,完成記錄、免疫、檢測等工作,直至次日晨光初現,才將合格雛雞送往育雛場。這樣的堅守持續了 10 年,科研人員用指尖丈量幾百萬枚雞蛋,用紙筆記錄上百萬組數據 —— 這些看似重復的工作,為后續育種筑牢了基礎。
2
突破 " 卡點 ":
打破國外基因芯片壟斷
2014 年,育種工作遇到 " 天花板 ":傳統育種依賴 " 表型選擇 "(即通過外觀、產蛋量等外在表現選種),準確率低、周期長,培育一個品種需 10 年以上;而國際上已采用 " 基因組育種技術 ",通過基因芯片 " 讀取雞的基因 ",快速篩選出具備 " 高產、抗病 " 基因的個體,效率是傳統方式的 3 倍以上。
但當時全球蛋雞基因芯片被國外壟斷,不僅檢測成本高昂(每只雞 1300 元,相當于 10 只雞的養殖成本),且存在兩大缺陷:一是國外芯片基于海蘭、羅曼等國外雞種設計,2/3 的 " 基因位點 " 不適配中國蛋雞(中國蛋雞經 20 多年獨立選育,遺傳背景、產蛋性能、環境適應性與國外品種差異顯著);二是芯片需從國外預訂,周期長達 3 個月,一旦遇到貿易摩擦,隨時可能斷貨。
3
自主創新:
從 " 鳳芯壹號 " 到 " 液相芯片 "
核心技術無法外購,科研團隊決定自主攻關,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楊寧教授團隊,在政府 "863" 計劃和北京市項目支持下,分兩步實現突破:

第二步:攻克生產環節依賴的難題。" 鳳芯壹號 " 雖然實現了設計自主,但生產仍需依賴國外工廠。2018 年,國外廠商突然提價,要求 "1 萬張起訂 " 且每張漲價 35 元。針對這個變化,科研團隊繼續攻關,最終研發出 " 液相芯片 ",實現設計、生產、檢測全環節自主可控,成本再降 42.6%,檢測周期從 3 個月縮短至 15 天。
有了自主芯片,育種效率大幅提升:過去篩選 " 高產雞 ",需等雞產蛋一年才能根據產量判斷;如今雛雞剛出殼,采一滴血提取 DNA,通過基因芯片檢測 30 天,就能判斷其是否具備高產基因——科技讓育種實現 " 精準定位 "。

2019 年,京粉 6 號誕生,這標志著中國蛋雞育種從 " 跟跑 "" 并跑 " 變成了 " 領跑 " 的跨越。這只雞的成功,背后是我們用 20 年搭建的 " 自主育種體系 " ——這才是實現中國人 " 吃蛋自由 " 底氣所在。
從 2009 年在人民大會堂發布的京紅 1 號、京粉 1 號,到 2012 年的京粉 2 號,2016 年的京白 1 號,再到 2019 年的京粉 6 號,已培育 5 個京系蛋雞、3 個沃德肉雞品種,形成適配不同區域、滿足不同需求的品種矩陣。截至 2024 年底,京系蛋雞累計推廣 78 億只,占國內市場份額 60%,意味著中國人每吃 2 枚雞蛋,至少有 1 枚來自京系列;2023 年," 京紅 1 號 "" 沃德 188" 還出口至非洲坦桑尼亞,實現中國自主培育畜禽品種首次走出國門,完成從 " 引進來 " 到 " 走出去 " 的歷史性突破。
中國蛋雞的自主育種之路,是一場從追趕到引領的科技長征。
策劃制作
演講人丨吳桂琴 北京市勞模、正高級畜牧師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相關推薦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后臺回復 " 轉載 "

一起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