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平息三個月吐槽聲,山姆又因為一張圖片被罵上了熱搜。
這次的導火索,是 11 月初突然曝光的 APP 改版。原本白底清晰的生鮮實拍圖,全換成了磨皮過度的 " 美顏照 ",澳洲肥牛卷的主圖變成了滋滋冒油的煎牛排,草莓拼盤的圖片亮度過高像加了濾鏡。


短短兩天,社交媒體上哀鴻遍野,差評刷屏。有網友精準調侃:" 是不是馬上就要湊滿減、開通花唄、免密支付、跳轉淘寶了?"

劉鵬成為山姆進入中國 28 年來,首位擔任該職務的中國籍高管。這位電商老將的履歷堪稱亮眼,曾在天貓國際、天貓進出口等核心部門任職。
于是," 山姆要變盒馬 "、" 馬上要搞滿減套路 "、" 山姆要被阿里腌入味了 " 的討論瞬間引爆社交媒體。盡管時間點的重合頗具戲劇性,但會員們的擔憂似乎并非空穴來風。

官方同時緊急澄清:APP 改版從 8 月底開始測試,比劉鵬上任早了兩個月。但這份特意劃清界限的聲明,配上深夜發布的操作,反而讓 " 阿里味 " 的討論更加熱烈。

每年掏 260 元會員費,買的本質是一份 " 專業買手契約 "。會員們花錢雇傭山姆作為自己的專業買手,期待的是精選商品和物美價廉。那些年被瘋搶的麻薯、斷貨的瑞士卷,都是這份契約的最佳見證。
但最近一年,這份契約正在被動搖。今年 7 月,許多會員發現高頻回購商品神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街頭便利店同款。
更讓人困惑的是價格波動。有用戶發現,同樣的品牌的檸檬茶在天貓的價格居然比山姆便宜將近 15 元。雖然山姆強調商品存在 " 差異化 ",但一位會員直言:" 我喝不出區別,那肯定買便宜的。" 定期輪換商品本是零售常態,但當差異化小到需要消費者用放大鏡辨別時,260 元會員費的合理性就開始動搖。
APP 改版只是點燃會員怒火的那根稻草。往前翻半年,山姆的風波就沒斷過:
10 月張家港門店售價 50 萬的黃金蟹,被非遺傳承人指認 1:1 復刻其作品,連蟹絨毛走向都一模一樣;同期上海門店因 FILA 滑板車塑料包裝不達標被罰,之前還有配送員電動車掛滿貨物超載的照片引發安全擔憂。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亂子,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快速擴張之下,山姆的供應鏈能力開始掉隊。

快速擴張帶來了雙重挑戰:供應鏈能力要跟上開店速度,商品結構要適應下沉市場。
根據新浪財經報道,山姆對商品毛利率的要求更加明確和嚴格執行:品牌商品需達到 20% 以上,自有商品 15%-20%。這并非全新要求,但執行力度可能更強。
面對用戶反饋的紙巾質量下降、牛奶變質等問題,熟悉供應鏈的人士指出核心原因是供應鏈成本壓力傳導。當山姆利用采購優勢大力砍價時,部分供應商可能通過 " 偷工減料 " 維持利潤。
瀏覽山姆 APP 的更新日志,版本迭代從未停止。但會員們真正期待的,或許不是更多功能,而是不忘初心。
現在的山姆像站在蹺蹺板中央,一端是阿里系高管帶來的效率工具,另一端是會員對 " 過度營銷 " 的警惕。深夜 10 點的聲明或許是情急之舉,但真正的破局之道,恐怕還是要回到那句被反復提及的 " 會員第一 "。
當 260 元的會員卡不再等同于 " 省心 ",山姆需要思考的遠不止是圖片該不該美顏那么簡單。畢竟中產們的信任濾鏡,碎了就難再復原。
來源:星河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