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4 日,星巴克宣布,選擇博裕資本作為在中國的合作伙伴。星巴克的公告中,關鍵內容包括以下三點:
博裕將以現金無債務基礎的企業價值約 40 億美元估值,取得星巴克在中國零售業務合資公司中最多約 60% 的股權;星巴克將保留約 40% 股權,并繼續擁有并授權其品牌及知識產權給合資公司。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整體價值將超過 130 億美元,此估值包括三部分: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星巴克保留在合資公司的股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期間持續授權收益的現值。
該合資公司將繼續在上海設總部,目前已運營中國市場約 8,000 家星巴克咖啡店,并與博裕共同致力于將這一數字未來提升至最多約 20,000 家門店。
事實上,此前星巴克中國業務的競購者眾多,凱雷集團、紅杉、高瓴、博裕資本、春華資本、中信、騰訊投資、大鉦資本等,都表達過參與的興趣。
但為何星巴克最終選擇了博裕?
一、星巴克的交易訴求
作為一家有著穩定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的股權,其交易訴求是比較容易分析得出的。其主要訴求點不外乎以下三個:
賣高價:盡可能選擇報價高的交易對手。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不展開分析。
保控制:盡可能選擇能保留自身對星巴克中國業務控制力的交易對手。雖然賣掉了超過 50% 的股權,但保留剩余股權的同時,能保留對中國業務更多的控制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業背景的潛在交易對手,基本上將被排除在外。典型的例子是大鉦資本,它是瑞幸咖啡的主要股東之一,如果大鉦資本成為星巴克中國業務的主要股東,它將有力地整合或協同星巴克和瑞幸的業務,某種程度上對星巴克中國的業務發展可能是好事,但顯然星巴克總部在這場整合或協同中,將失去掌控力和話語權。這不是星巴克想要的——所以,大鉦資本甚至沒有進入第二輪的名單。
拓業務:星巴克還會保留少數股權,這部分股權也是需要增值的。而這部分股權能否增值,還得看新的大股東操盤能力。新股東如果沒有中國的相關經驗,或者沒有相關行業操盤能力,上來就瞎干一通,那是絕對不行的。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 拓業務 " 和 " 保控制 " 在大部分場景下,是有些 " 互斥 " 的:新股東拓展業務的能力越強,星巴克總部對中國業務的控制力就越弱。因此星巴克總部必須慎重挑選交易對手,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同時,本次股權交易的價格還不能低,要達到財務回報的合理要求。
這就需要新股東能匹配這三個核心訴求的共同交集,那就是:
非產業資本、熟悉產業、中國化。
符合這三個標準的潛在交易方并不多,可能也就兩三個。而博裕資本,是這兩三個里面,談成了的那個。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星巴克公布的交易方案是如何與上述訴求相互對應的。
重新引用一下星巴克公告中的核心條款,并將重點用黑體字標出:
博裕將以現金無債務基礎的企業價值約 40 億美元估值,取得星巴克在中國零售業務合資公司中最多約 60% 的股權;星巴克將保留約40%股權,并繼續擁有并授權其品牌及知識產權給合資公司。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整體價值將超過130億美元,此估值包括三部分: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星巴克保留在合資公司的股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期間持續授權收益的現值。
該合資公司將繼續在上海設總部,目前已運營中國市場約 8,000 家星巴克咖啡店,并與博裕共同致力于將這一數字未來提升至最多約20,000家門店。
1. 首先看看交易價格:40 億美元估值,出讓 60% 股權。
這個交易價格比之前部分媒體披露的期望價格水平要低。在星巴克剛剛放風出來要轉讓中國業務的時候,釋放的價格區間是 50 億 ~60 億美元。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星巴克的市值:目前大約是 900 億美元。如果考慮中國區業務只估值 40 億美元,僅占其估值的 4.44%。事實上中國區業務在星巴克整體業務中的估值,絕不僅僅只占這么低的比例。
2. 其次我們關注一下另一個估值數據:
也許是為了安撫市場情緒,星巴克特意在公告中披露了另一個數據:130 億美元。" 此估值包括三部分: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星巴克保留在合資公司的股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期間持續授權收益的現值。"
130/900 約等于 14.4%,與之相比,星巴克中國區占整個集團營業收入的比重,在 2021 財年最高,為 12.65%。該數據在 2022 財年迅速下滑到 9.33%,2023 財年和 2024 財年分別 8.57% 和 8.32%,呈持續下降趨勢。2025 財年開始,星巴克不再單獨披露中國區的收入數據,顯然是因為這個數據并不好看,大概率還是繼續下降的。從這個對比來看,14.4% 的比例高于目前中國區業務占整體業務的估值比例,但也是管理層希望釋放的信息:他們對中國區的業績增長還是很有信心的。
但真正實現 130 億美元的價值,其實是不太容易的。
130 億美元的估值中,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是明確的,40*60%=24 億美元。
星巴克保留著合資公司中的股權價值,如果按照本次交易價格估值,僅為 16 億美元,那么未來十年或更長時期的授權收益折現將高達 90 億美元。
如果按照 10 年和 10% 的折現率計算,每年的授權收益將達到 15 億美元左右。授權收益的收取比例沒有公開披露,如果按照授權收益占營業收入的 5%~7% 計算,星巴克中國的年營業收入為 214 億 ~300 億美元。而最后一次披露中國區營業收入數據的 2024 財年,中國區的營業收入是 30 億美元,且在持續下降。要想達到 130 億美元的估值,必須有營收增長,也有 40% 股權價值的增長。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差距巨大。
從上述簡要分析大致可以得出:
40 億美元的估值,低于星巴克最初的預期,但也是博裕乃至所有競爭對手能夠接受的最高價。星巴克預期價格和最終交易價格的差距,將交給未來:未來的業務增長能夠給星巴克帶來本次股權轉讓之外的價值增長。
而從博裕資本的角度來說,低于星巴克最初預期價格的交易,將降低博裕的投資成本,拉高投資收益,博裕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拿到控股權后將業務做大。而這是博裕現在認為自己能夠做到的。
這就為雙方的交易成功,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3. 接著我們看一下另一個關鍵數據:
星巴克將與博裕共同致力于將目前的 8,000 家門店未來提升至 20,000 家。這個數據的關鍵在于,新老股東明確了未來星巴克中國的發展方向:它在 " 低成本 "(做大規模、以量為先)和 " 差異化 "(精品化、以利潤為先)兩大戰略路線中,最終明確選擇了前者。
基于前一部分的分析,星巴克的決策邏輯是清晰的:
首先,在股權交易層面,潛在交易對手的報價,普遍低于公司預期的情況下,需要有額外的未來收益進行補償。雖然未來收益是不確定的,但至少從目前來看,需要是 " 可以實現 ",最低也必須是 " 可能實現 " 的。
其次," 差異化 " 戰略,在星巴克中國當前的體量下,業務增長空間必定是有限的。只有 " 低成本 "(做大規模、以量為先)的戰略,才能夠給星巴克中國以足夠大空間的增長可能性。雖然這種可能性實現的概率是不確定的,但 " 差異化 " 戰略下,實現的可能性為 0。
最后,博裕資本既往的操盤經驗(筆者不再贅述),及(筆者推測)其強烈的將星巴克中國做大的欲望,說服了星巴克總部,作為最終交易方。
由于博裕并非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有限,僅從其最近的幾個大手筆交易來分析,博裕似乎希望圍繞中國的消費產業進行投資和整合。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也符合其上述戰略方向。
4. 另外一個容易忽略的數字,是星巴克保留了中國業務40%的股權比例。
這個比例也是值得尋味的:
博裕拿到 60% 的股權,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展開拳腳。
星巴克持有 40% 的股權,比例也不低,對重大決策也保留了否決權——當然持股比例更低一些,通過股東協議也可以約定否決權,但保留 40% 的較高比例,意味著星巴克更看好中國業務未來的增長。
這個微妙的安排與其說是 " 出售 ",不如說是星巴克為中國業務找了個強有力的 " 養父 ",這個 " 養父 " 既要出錢也要出力,要是能把中國業務 " 養得好 ",不排除將來某一天,星巴克再把中國業務買回去。
這也并非不可能,畢竟博裕也要考慮退出渠道,星巴克的回購也不失為一條好出路。
三、博裕資本的考量
我們再從博裕資本的角度,來看看交易方案是如何滿足博裕作為買方訴求的:
首先,大幅低于賣方預期(50 億 ~60 億美元)的現金交易成本(40 億美元),直接拉高了該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率。
其次,博裕可以通過既往的中國消費行業運營和整合經驗,加快星巴克中國的規模化、低成本戰略。而這不是星巴克總部的管理層們擅長的。當然博裕也不是 " 那么的擅長 ",擅長到能威脅到星巴克對中國區業務的保留控制力。
最后,作為基金,尤其是海外架構的基金,可以靈活地使用各種杠桿,來提高 GP 的收益率,控制 GP 本身的風險。這些杠桿既包括 GP 的 Carry 機制,也包括 LP 的優先和劣后分層,甚至還包括 LP 自身可以通過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來加杠桿。這方面的操作技巧,和本文主題相距較遠,就不展開分析了。
總結一下,星巴克和博裕能達成交易,除了博裕本身 " 非產業資本、熟悉產業、中國化 " 的特質之外,更關鍵的是,雙方對星巴克中國未來的共同看好,以及博裕給星巴克展現了對星巴克中國業務能做大的能力和決心。這種看好是否能轉化成現實,是最終交易成功,乃至博裕對本項目投資成功的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開張 FunTalk,作者: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