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經濟大環境艱難,不少企服公司都在艱難求生。
去年,頭部運維上市公司 A 就以 " 高管自掏腰包補貼客戶 " 的方式拿下了一個大客戶。
這家客戶有萬人規模,去年 6 月發布了一款 IT 運維產品的招標公告,計劃 9 月完成產品上線。招標公告發布后,一大堆運維廠商都跑過來報名。
這個項目原本預算是 500 萬,為了拿下訂單,A 企直接砍半,給出了 240 多萬元的報價,成功中標。
中標后需到客戶處測試功能,測試通過才能正式拿到中標通知書。在測試現場,雙方就產品性能和價格出現一些爭議。
拖延約兩個月后,A 企出動幾名高管找到客戶高層開會。會上,客戶項目負責人表示:" 我們日志查詢量和日數據量極大,但你們沒有存儲聚合相關產品,根本承接不住。"
A 企高管回應道,可通過存儲轉發實現。見客戶還是不表態,一位 A 企高管直接表示,你們數據量大,我個人掏幾百萬買存儲硬件,放你們服務器里,免費給你們用。
此言一出語驚四座,參會人面面相覷,知道 A 企是鐵了心要拿下這個項目。最后的結果也不出所料。
Anthropic 一則公告,或將影響 AWS 中國一項數億美元業務
今年 9 月初,全球知名 AI 公司 Anthropic 宣布禁止中國資本控股企業(直接或間接持股超 50%)使用其 AI 服務,這一 "AI 斷供 " 禁令,直接將亞馬遜云科技(AWS)大中華區一項年營收接近 6 億美元的業務推向了風口浪尖。
眾所周知,Anthropic 旗下 Claude 系列模型通過 AWS Bedrock 平臺向全球提供服務,其中就包括不少中國企業客戶。
即便 2024 年起相關限制逐步收緊,仍有不少中國企業通過注冊海外公司、代理代辦等方式持續接入,以至于 AWS 大中華區該業務在過去一年實現約 1600% 的爆發式增長,當前月收入也穩定在約四五千萬美元。更多該業務詳情可添加作者微信 xf123a 交流。
本來是一項 " 有錢途 " 的業務,如今卻橫生波折。
一些業內人認為,Anthropic 此次禁令的 " 殺傷力 " 遠超以往,因為采用了穿透式審查標準,基本堵死了此前的間接使用路徑,這也意味著 AWS 中國的這塊高增長業務可能會面臨 " 斷供 " 風險。
宇宙云 KPI" 嚴 " 出圈:細到 " 摳百分比 ",AI 成 " 一票否決 " 硬門檻
" 宇宙云的 KPI 可能是目前幾家云大廠里最細致、嚴苛的。" 多位宇宙云銷售如此表示。
嚴到什么程度呢?
據這些銷售稱,宇宙云會規定在總收入 KPI 中各項業務需要達到的百分比,而且權重劃分得很細。比如在 AI 業務上,之前 AI 業績會算上來自 DeepSeek 等外部模型的營收,但現在不算了,只計算自家的大模型服務,而且還要看具體銷量。
同時業務還分品類,像 CDN:如果一個銷售他 CDN 資源很好,在其他任何廠商都能完成任務,但在宇宙云不行——因為 CDN 業務權重只給 30%,就算這個銷售把 CDN 做到滿分,其他業務做得少,綜合下來依然不及格,甚至可能被淘汰。
另外宇宙云還有個近乎一票否決的規定:AI 的 token 調用量如果不夠,哪怕你其他云業務做得再好,也沒用。
微軟云生態大調整:慶雪輝權責擴大,代理商告別 "license 躺賺 " 時代
今年年中,微軟云大中華區生態線迎來了一波調整。
調整后基本上分成兩個團隊:一個是 local 線,負責人是慶雪輝,匯報給侯陽。另一個是亞太線,匯報給亞太。之前慶雪輝主要負責微軟中國大陸生態,現在港澳臺生態線也并入進來,都歸他管。
此外,段微之負責的中小企業客戶線和中小企業渠道線迎來融合,融合之后雙方責權進一步劃分,不再為了搶奪客戶而相互打架,并且還可以共用合作伙伴。
可以說,這兩年微軟中國生態體系總的方向是在變好。
之前微軟代理商體系有點亂,存在一些銷售和代理商之間的利益綁定。但從 2023 年起,微軟開始不斷調整優化,把代理商體系基本上重新洗牌了一遍。
微軟代理商里有一些是之前跟著微軟打盜版起家的,更多是賣 license,在解決方案能力上有所欠缺。調整之后,大家更加拼的是真刀真槍。
某華南云大廠可觀測業務現狀:大廠細分業務的 " 典型困境 "
與外界認為的 " 人多力量大 " 不同,云大廠在一些細分業務上有時候會存在難以避免的短板。
比如,某華南云大廠的可觀測與日志兩類業務分屬不同部門,且相互之間有賽馬機制,造成兩個部門間既合作又競爭,導致客戶難以獲得一個完整的運維可觀測平臺,無法在一個頁面完成所有監控操作,必須跳轉頁面,體驗上沒那么 " 一站式 "。
兩部門為何分開?核心問題出在利益分配上。
一方面,這倆板塊都能盈利,負責人之間會爭奪業績 " 蛋糕 ",即便每項業務的營收規模不算大,負責人們也不愿將自己手中的業務讓給其他部門。另一方面,可觀測與日志這倆產品分屬兩條 GM 線,進一步增加了整合難度。
除了需要跨部門協作外,該云大廠的可觀測業務還存在研發人員不足的情況。
該部門約有四五十名研發人員,卻要負責前端、撥測、APM、指標、壓測等 7 個模塊,平均下來每個模塊的研發人員基本上都是個位數。
SHEIN 云訂單最新進展:AWS 續簽 15 億美金大單,谷歌云合同明年底到期
SHEIN 這家跨境電商巨頭目前有 3 家比較穩定的云供應商:AWS、谷歌云、微軟云。
SHEIN 和三家云廠商簽訂合同的時間線不一樣。具體來說:
和 AWS 的合同已于今年上半年到期,于是 7 月左右,SHEIN 和 AWS 又續簽了一個十億級美金的大單,一個更具體的說法是 5 年共計 15 億美元。
SHEIN 和微軟云此前簽訂的三年合同承諾金額目前已經完成,據說為了拿下續簽,8 月 15 號侯陽和梁巖親自去見了 SHEIN 的 CTO。
而 SHEIN 和谷歌云的合同到期還早,據說明年年底才到期。因為 SHEIN 在谷歌投的廣告很多,雙方綁定關系較強,所以在谷歌云看來,并不太擔心 SHEIN 這個客戶會流失掉。
某互聯網一線云廠陷大模型產品困境:成熟度不足、開發慢,銷售推廣意愿低
據多個市場渠道反饋,該云大廠的不少大模型產品目前還不夠成熟,而且開發節奏較慢,以至于不少客戶過來咨詢、想對比產品的時候,很多需求其都接不住。
該廠的銷售們也不愿意推銷自家的大模型產品,一是不夠成熟,二是有的產品干脆就沒有,三是從 KPI 上,對銷售來說推銷大模型產品也沒啥好處。
據了解,該云大廠管理層并沒有強制把大模型產品營收納入銷售的 KPI 考核,因為大家都知道,產品不給力的情況下,強制計入 KPI 大概率也是完不成的。更多詳情和不同見解,可添加作者微信 xf123a 交流。
AWS 原西區負責人蔡韜加盟微軟云,直面 " 壓力局 "
當 AWS 中國西區前負責人蔡韜(Terry)在 9 月下旬傳出離職消息時,業內便對其下一站充滿猜測。
如今謎底揭曉 ——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蔡韜已于 9 月底入職微軟云,接替今年 4 月離職并轉投阿里云的袁志明,執掌數字原生事業部(簡稱:DN)的東區與南區業務,為這場持續近半年的崗位空缺畫上句號。
從履歷適配度來看,蔡韜的加入可以說是 " 精準補位 "。作為微軟云中國的營收主力部門,DN 事業部主要服務泛互聯網、游戲等數字原生客戶,這與蔡韜所擅長客群有所重疊。此前他負責 AWS 西區期間,曾深度對接游戲客戶。
但表面的 " 適配 " 之下,蔡韜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 —— 最直接的壓力來自于 " 大客戶調整 "。據說原本歸屬 DN 事業部東區的關鍵客戶、拼多多海外電商平臺 Temu,已被調整為由微軟亞太區數字原生線負責人田灼親自負責。
如此一來,如何快速挖掘新客戶、穩住現有客戶份額,成為蔡韜上任后的首要考題。
是否想加入最勁爆的雷峰 " 云廠情報群 "?每日分享大廠內幕、領導避坑、優質崗位等一手信息,入群可添加作者微信 xf123a。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