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國電商企業的出海進程并沒有因為關稅政策按下暫停鍵,而是進入了新階段。
過去數年深度依賴亞馬遜的品牌賣家們,卻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一種常態化困境:亞馬遜越來越難做了。這股情緒下,混雜著亞馬遜突然大規模裁員、招商經理接連失聯的消息,讓商家又陷入新一輪焦慮。
海外雙 11 前,跨境行業出現了一大現象是:多家亞馬遜頭部品牌開始將重心轉向速賣通。
亞馬遜 " 五大類目王 " 將備貨重心轉向速賣通
雷峰網了解到,海外雙 11 前,亞馬遜 " 五大類目王 " 集體將速賣通海外倉的備貨量翻倍;其中不乏 " 騎行王 " 洛克兄弟、" 沙發王 "COMHOMA、" 車載冰箱王 " 冰虎以及智能清潔品牌 ILIFE 等知名品牌。這些大品牌商家都是亞馬遜五大類目的頭部品牌。
冰虎 Alpicool 是長期位居亞馬遜車載冰箱類目頭部,年銷數千萬美元。今年在速賣通銷量突破了一萬臺,這讓品牌決定在年底將旺季階段的備貨量提升至去年的 3 倍。另一個鮮明的例子是亞馬遜上 " 電競椅王 "SYMINO,也選擇在雙 11 黑五前,將更多歐洲本地庫存分給速賣通,將覆蓋品牌在泛歐地區的銷售。
事實上,這些品牌商家 " 庫存投票 " 現象背后,是速賣通對商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持續在擴大。用數字來理解就是,速賣通在商家 GMV 盤子的占比已經越來越高了,在部分市場甚至超過了亞馬遜。
智能清潔知名品牌 ILIFE 總經理繆群毅向雷峰網透露,ILIFE 今年同比去年增長了 50%,其中在速賣通上有 3 倍以上的增長,可以認為過去一年的增長基本上都是來自速賣通。
當然,要撬動亞馬遜的品牌基本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23 年,被稱為中國電商 " 出海四小龍 " 元年,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亞馬遜的新生挑戰者,幾乎都選擇了低價策略,這種內卷式競爭雖然蠶食了一部分亞馬遜的低價市場,但一方面也固化了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商品 " 低端、廉價 " 的認知,并沒有真正難以撼動亞馬遜高端品牌的護城河。
現在,作為 " 四小龍 " 中唯一設立品牌服務團隊的平臺,速賣通率先吸引了一大批亞馬遜品牌商家,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速賣通在全面發力支持品牌出海。
今年 9 月份,速賣通啟動 " 超級品牌出海計劃 ",明確將天貓品牌和亞馬遜大賣作為招募對象,并喊出了 " 讓商家用在亞馬遜一半的成本,在重點市場實現更高的成交 " 的口號。
以國內知名騎行品牌洛克兄弟 ROCKBROS 為例,此前其長期占據亞馬遜騎行配件 top1 品牌,今年選擇大力押注速賣通超級品牌計劃后,在規模已經是行業領先的情況下,其在速賣通的年同比增速仍然能達到 60%。
對商家來說,速賣通是一個全新的增量,憑借這一點,速賣通對亞馬遜發起正面挑戰。
品牌出海的牌桌,速賣通一直都在打明牌
速賣通與亞馬遜有何本質差異?速賣通的本地化物流體系、營銷工具和數據支持如何降低出海成本、提升轉化效率?要了解為什么頭部品牌開始選擇速賣通,首先要搞清楚這些問題。
事實上,商家選擇將天平逐漸向速賣通傾斜的理由很簡單:更低成本、更有性價比。
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中國最大的跨境電商平臺,其實不是 Temu、不是 SHEIN,也不是速賣通,而是亞馬遜。中國品牌、中國商家貢獻了亞馬遜一半以上的商品供給,但亞馬遜對商家的收費之高,大家有目共睹。
多年來,不少品牌受困于亞馬遜的 " 強勢規則 ",商家們也習慣了交高傭金去換取部分高流量,但整體算下來實際成本門檻壓力仍然很大。此前多位中國商家向雷峰網透露,平臺的傭金、廣告、倉儲及運輸費在銷售額的占比可高達 40% 至 45%,平均利潤率已從兩年前的 30% 掉到了 10% 以內,且這個數據還在不斷下滑。
在這一點上速賣通很實在,它沒說自己要做品牌出海第一大平臺,而是說要給中國品牌出海一個全新的選擇:一半成本,用差不多的服務體驗,在部分市場更好的成交。
ILIFE 掃地機器人總經理繆群毅告訴雷峰網,目前的營收占比里,亞馬遜大概 50%、速賣通 40%,其他平臺大概 10%。但速賣通的份額是近幾年快速上升的,因為速賣通的運營成本更低,只有亞馬遜成本的一半左右。尤其是在傭金方面,速賣通只有 5%-10%,亞馬遜則高達 15%-20%;除此之外,亞馬遜的售后率也比速賣通高。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同樣的產品,商家成本更低,但商品的售價也比亞馬遜便宜得多。差別在于,平臺選擇了自己要少賺,讓利給消費者和商家。
" 我們在亞馬遜和速賣通的定價策略上差別不大,不過因為 ilife 的產品參加了速賣通的‘超級品牌出海計劃 ’,平臺會有消費者補貼,200 美金以內的同類產品,經過補貼后速賣通會便宜 20 美金,折扣力度會比較明顯。" 繆群毅說道。
換言之,速賣通之所以敢于與亞馬遜 " 叫板 ",吸引頭部品牌 " 分流 ",恰恰是因為它精準地擊中了亞馬遜模式下品牌們長期的痛點:成本。
除了品牌出海計劃,海外托管模式也成為了速賣通的另一核心武器。即便是一些重大件品類的品牌商家出海成本非常高,但憑靠著速賣通的 " 品牌出海 "+" 海外托管 " 這一套服務組合,也實現了增長的突破。
通常來說,大件、重貨、季節性商品的物流時效就是成交命門。因為大件普遍體積大、重量高、價值高,不適合空運直發。跨境直發不僅物流成本高昂,配送周期動輒 2 – 4 周,退貨體驗差,嚴重制約復購。
而在海外托管模式下,平臺承接客服、活動、頁面等運營工作,商家只需要專注供貨。在前端,消費者會看到 "Local+" 標簽,即商品是本地現貨、最快隔日達,平均 3-5 天收貨。
當下,許多品牌通過速賣通的海外托管實現了輕裝出海。比如作為亞馬遜中國區功能沙發的頭部品牌,Comhoma2025 年初全面接入速賣通海外托管后,銷量同比翻 5 倍。
" 商家一直在找更高效的渠道,今年我們在速賣通投入的庫存銷售最快 " 負責人說道。
針對大件商品,速賣通確實找到了最重要的吸引點。據速賣通 2025 年 9 月的官方數據,目前在家具、家電等大件品類中,已經實現了超 50% 的成交額已來自 " 海外托管 "。目前,該服務覆蓋了近 30 個國家。
國內品牌商家也在不斷尋找更優解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中國品牌出海的步伐愈發堅定且急促。
從早期以 " 中國制造 " 為標簽的產品輸出,到如今眾多品牌在海外市場全方位布局,尋求品牌認知度與市場份額的雙重突破。然而,看似一片光明的出海之路實則布滿暗礁。
過去,品牌商家面臨的出海困境是如何解決海外倉儲、物流以及本地化的難題。很長一段時間里,亞馬遜憑借其覆蓋全球的物流網絡、龐大的用戶基數與成熟的交易體系,一度成為各類品牌、包括中國品牌出海的首選。
但也正如前文所述,不少品牌才會感覺多年來受困于亞馬遜的 " 強勢規則 ",但因為產品無法忍受部分平臺全托管的極致低價策略,過去只能繼續依賴亞馬遜。
部分資金實力強大的品牌可以選擇自己建立獨立站,然而運營獨立站高度依賴于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即品牌需要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背書。如果不是小米、泡泡瑪特這樣的品牌,其實難在短期內建立全球影響力。
一位品牌商家告訴雷峰網,業內甚至有一個評判標準,你怎么證明自己是一個品牌?脫離亞馬遜,消費者還會主動找你嗎?
這些困境困擾了中國品牌好多年,近幾年行業競爭加劇下,品牌面臨著更高的運營難度和更低利潤率,但以低價為導向的極致內卷仍無止境,品牌商家的處境更加艱難。
行業內公開的一個共識是,跨境電商必然從不惜一切代價的增長轉向關注盈利性的增長,從單純的 " 低價出口 " 轉向 " 品牌化 " 的高附加值策略。只有品牌才能跨越經濟周期,真正去做未來的生意。
品牌出海在這條路上的痛點,被速賣通捕捉到了。
盡管跨境電商行業依然卷得厲害,Temu 靠低價搶占市場,速賣通卻沒跟著湊熱鬧,反而選了一條更 " 難走 " 的路 —— 中高端品牌賽道,對標的是亞馬遜。這也是速賣通為什么越來越強調為品牌賦能的能力,并提出要做全球品牌電商的 Marketing place。
在速賣通品牌出海負責人衍之看來,這也是為什么速賣通超級品牌計劃,會上線一個叫做 "Brand+" 的品牌頻道的原因:品牌出海,需要背書。而速賣通出身于阿里,在國內阿里積累了一大批怎么服務好中國品牌電商的經驗,這些經驗經過過去這一兩年的驗證,說明在跨境還是有效的。
在此背景下,速賣通花了兩年的時間去重塑自己的品牌化路線。通過生態內的協同作戰推動供給從低價向品牌化和多元化升級,目標是服務高質量供給出海,用品牌出海計劃的確定性流量 + 發力海外托管的方式。
事實上,在近期亞馬遜 " 五大類目王 " 重心轉向速賣通之前,已經有多個二線品牌,已經在速賣通上取得了銷量突破。
2025 年上半年,速賣通新增品牌數量同比增長 70%,超 500 個品牌實現銷售額翻倍。其中,投影儀品牌 Magcubic 僅用半年時間就沖進全球出貨量前十,吸塵器品牌 LARESAR 在波蘭成為國民品牌。
今年的銷售旺季時間,海外雙 11 會從 11 月 8 日預熱啟動至 12 月 3 日,雙 11 疊加黑五周期長達 1 個月。業內人士預計,從零星試水到批量遷移,類似亞馬遜 " 類目王 " 重心流向速賣通的現象還會更多。" 明年在我們公司,速賣通可能會超過亞馬遜。"ILIFE 總經理繆群毅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