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嬰童個護產品市場接連拉響質量警報。
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不久前的一紙抽檢通報在家長圈中投下震撼彈。2066 批次受檢化妝品中,40 批次不合格產品名單上赫然出現了兩個熟悉的名字——兔頭媽媽兒童蠶絲潤護洗發露和霸王黑芝麻柔亮洗發露。
這份通報揭開了嬰童個護市場繁榮表象下的品質隱憂。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并非個別現象,而是行業問題的冰山一角。

嬰幼兒皮膚屏障厚度僅有成人的 1/3,更脆弱也更敏感。菌落總數超標可能導致頭皮紅腫、發炎甚至感染,而此次檢測出的數值之高,著實令人心驚。
同樣上榜的霸王洗發露則被檢出致敏成分 " 卡松 " 超標 5 倍多。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霸王 2022 年因同樣問題被處罰后的再次違規,不難看出企業在品控整改上的懈怠。


從兔頭媽媽的 " 母嬰級安全 " 宣傳,到霸王的 " 中藥世家 "IP 綁定,這些品牌在營銷層面都可謂成功。然而,生產環節的頻頻掉鏈,揭示出行業 " 重營銷輕品控 " 的通病。要知道,2026 年我國嬰童護理市場規模要逼近 500 億元,國貨還在努力打破國際品牌壟斷,現在卻頻頻因質量自砸招牌,實在可惜。
對消費者而言 " 安全感 " 從不是靠廣告標語堆出來的,再動人的廣告詞也比不上一份合格的質檢報告來得實在。銷量和品質的天平一旦歪了,丟的可不止是消費者的信任,更是品牌長久走下去的底氣。
來源:星河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