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毓肥
今天下午,何小鵬在小鵬汽車新總部,開了一場汽車味不濃的發布會。
這場發布會其實四個字就能總結:物理 AI。
發布會上一切激動人心的成果,都基于物理 AI 展開:第二代 VLA 端到端輔助駕駛、小路 NGP、無需導航漫游的 Super LCC、第二代人形機器人 Iron、前裝量產 Robotaxi...等等。
三天前,何小鵬就在微博預熱:
「當技術的要素積累到某個臨界點,過去那些孤立的技術難題,突然之間,貫通了。」
屬于小鵬汽車的臨界點,正是將物理世界與硅基芯片,以大模型為媒介徹底貫通,然后一瞬天地寬。
小鵬是國內極早開啟鉆研 AI 的汽車公司,早在車端算力僅有 30TOPS 的時代,何小鵬已經篤定,輔助駕駛會是人類進入 AI 終局的核心路徑。
如今智能汽車的終端算力早已突破四位數,小鵬更坐擁目前量產車型第一梯隊的自研終端算力。
于是從下午的發布會開始,小鵬汽車正式將過去超過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影到人類世界中不同場景。
而在物理世界大模型的幫助下,今天發布會的高光堪稱「井噴」——這也符合發布會的主題:涌現。
在汽車業務屢創交付新高的當下,小鵬汽車能否憑借這樣的涌現和井噴,乘勢向下一個科技時代轉型?
回顧完下午的發布會,我們就能讀懂何小鵬的 AI 宇宙。
物理 AI 打開新世界
回到小鵬「涌現」的原點:什么是「物理 AI」?
這是一個沒有嚴格學術定義的概念,但幾個約定俗成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
多模態輸入處理(包括但不限于圖像、視頻、雷達、溫度、氣壓、IMU);
時間建模與預測能力(通過學習歷史狀態預測未來狀態,比如車輛運動軌跡);
自我監督學習(模型本身通過預測、對比、重建來訓練,無需大量人工標注);
具身智能支持(適配包括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所有具身系統)。
或者可以這樣說:物理世界 AI 大模型的終局,就是不需要定語的「真·具身智能」,AI 思維與現實世界交融,0 和 1 構成的大腦,將會擁有人類同等的真實世界交互能力。
也正因如此,如今業界已經普遍認同,掌握基于物理 AI 的基座大模型,就擁有了在下一個科技時代競逐的鑰匙。
今天是何小鵬展示鑰匙的時刻,推開大門,高光涌現,技術井噴。
在他看來,物理 AI 意味著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開始融合,新的趨勢下,將會誕生「擁有理解、交互和改變世界能力的機器」。
聚焦到今天下午的小鵬全球新總部,何小鵬拿出了四款全新產品,它們都將小鵬的「物理世界模型」照進現實,也都代表著未來不止十年內,人類出行生態的大變局。
第二代 VLA,全球更好開
其中普通讀者,特別是屏幕前小鵬車主、準車主們感知最強的躍遷,也正是何小鵬第一個發布,且即將量產的物理 AI 產品。
基于物理世界大模型,小鵬汽車第二代 VLA 大模型今天正式發布。
和第一代相比的核心進化,在于「V-L-A」中的「L,language,語言」被徹底打通,或者說極大程度上被「拆掉」了。
VLA 路線本身,依然脫胎自人類對「模型可解釋性」的需求,也就有了從 Vision 視覺到 Language 語言,再從語言到動作的兩層轉譯。
但兩次轉譯,意味著車子從看到世界的那一刻,再到作出反應的那一下之間存在延時,兩層轉譯更帶來了信息的耗損。
何小鵬問了一個業界求索已久的問題:「能不能把 Language 語言拆掉」?然后他馬上給出了小鵬的答案:即將在 12 月底先鋒推送的小鵬汽車「創新 VLA」。
「拆掉語言」,意味著不需要對場景做「描述」(包括人工標注和自動標注),而是讓模型直接理解真實世界,就像我們開車是「看路」,而不是傍邊坐著個人給你「讀路」。
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小鵬需要從「大語言模型」向「物理世界模型」邁出艱難而關鍵的一步。
何小鵬透露,直到今年二季度,自動駕駛團隊才迎來了二代創新 VLA「巨大的跳躍」,隨即小鵬團隊才決定加大下一代 VLA 開發,并且停止第一代 VLA 開發。
但就是半步的時間差,讓他認為小鵬的第二代 VLA,已經提前開始了「物理世界模型」的新范式。
他也坦承今年小鵬的輔助駕駛更新其實偏向穩妥,因為從接下來的創新 VLA 開始,「一個全新的大門在打開,它很有可能成為以后自動駕駛行業更通用的方案」。
何小鵬的自信,來源于創新 VLA 從原理上開始的高效率。
節約中間轉譯過程后,輔助駕駛系統的時延更低、反應速度更高,模型幀率(類似于每秒響應的次數)更高,隨即而來的是安全上限也被拉高了。
而從物理世界模型開始,何小鵬開始摸索新的 AI 方法論:「AI 燃料」。
他表示,如果將物理世界模型比作 AI 時代的「引擎」,那么數據就是這臺數字引擎的「燃料」。和電力作為 AI 芯片的燃料一起,兩套動力共同驅動著小鵬的 AI 新階段。
譬如,在創新 VLA 上,小鵬「燃燒」了接近 1 億的視頻 clips(片段),這也是目前車企官宣配合量產模型的第一個 9 位數輔助駕駛訓練片段,相當于 6.5 萬年的實際駕駛極限場景總和。
而在車端運行創新 VLA 的實體「引擎」,則是三顆小鵬自研圖靈芯片,合計峰值算力達到了2250TOPS。
第二代 VLA 從車端推理到云端訓練,都有著類似的「數字火力壓制」理念。
3 萬張卡規模的阿里云云端算力集群+720 億參數基座大模型,確保了小鵬可以以五天全鏈路迭代一次的速度,迎戰愈發激烈的輔助駕駛競賽。
脫胎自基座大模型,第二代 VLA 在何小鵬看來,是屬于智能汽車的物理 AI「小腦」,擁有更強運動能力的操作系統。而越過真實世界信息轉譯的奇點之后,小鵬的 VLA 模型迎來了能力涌現。
譬如,第二代 VLA 將帶著「小路 NGP」全新模式上線,不僅從更細維度貫通高速-城市-小路/園區,更全面適應歐洲市場的路況。
此外,滿足全球法律法規,真正「全球都能開」的「無導航自動輔助駕駛」Super LCC+人機共駕、讀秒時自動蠕動的「理解紅綠燈」、識別手勢「招手即停」等等...都是第二代 VLA 瞬間為小鵬打開的無窮想象力。
這種涌現極其擬人,因為我們不會為一名駕校出來的人類司機安上「高速 NOA」、「城市 NOA」一個個單獨的技能包,人類司機天生就會觀察并總結經驗。
「當你把模型、算力、數據,做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情況之后,你就開始了涌現,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之后,你發現同時解決了很多你(以前)完全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另一個好消息是,讓何小鵬一瞬天地寬的第二代 VLA,同樣會惠及全行業。
小鵬不僅將第二代 VLA 正式開源,更將與大眾進一步合作,推動第二代小鵬 VLA 和圖靈芯片,在大眾品牌車型上落地。
小鵬 Robotaxi,2026 見
下一款即將落地的小鵬物理 AI 產品,是小鵬 Robotaxi。
點亮物理 AI 技能樹之后,何小鵬上來就搞了個大新聞:2026 年,小鵬將發布 3 款 Robotaxi 產品。
這三款產品的具體命名和定位未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它們都將基于第二代 VLA 大模型,以及圖靈芯片提供 L4 級服務。
其中小鵬 Robotaxi 標配了四顆圖靈芯片,合計高達 3000TOPS 的車端算力,其中一顆圖靈作為安全備份——事實上從算力、轉向、感知,再到能源、剎車、通訊,小鵬做了全安全的冗余。
基于二代 VLA+VLM 能力,小鵬的 Robotaxi 還具有更強的車外交互能力,不僅自己理解路人,路人也能理解 Robotaxi 本身。
更有意思的點在于,三臺 Robotaxi,既有面向商業運營的 B 端車,同時也有讓個人用戶「獨享 L4 級體驗」的 C 端車。
而 Robotaxi 本身,也將成為小鵬汽車智能駕駛產品版型的最高級存在——單圖靈/雙 Orin 的 Max、三圖靈的 Ultra,以及四圖靈+全冗余的「Robo」。
何小鵬這樣解釋小鵬的 Robotaxi 商業模型:
「我認為相當長時間內,很多人不會選擇純共享 L4 模式,還是會選擇自己買一臺有 L4 軟硬件體驗的車,但是可以在我的家庭內共享,我們叫私享模式。」
這樣從 L2 主機廠向 L4 Robotaxi 運營者進軍的路線,何小鵬認為從成本和泛化性來看都有優勢。譬如營運范圍更大、前裝成本更低等等。
「我認為 Robotaxi 要想真正做到大規模商業化,并且從中國走向全球,必須要由整車廠親自投入」,何小鵬表示作為軟硬件一體開發制造的整車廠,小鵬天生適合 Robotaxi。
伴隨著 Robotaxi 體系全面上線,小鵬汽車的無人駕駛出行試運營服務,也將從 2026 年開始推出,從廣州逐漸覆蓋到全國,甚至全球。
AI 宇宙,機器人閉環
無人出行,類人服務,這八個字可以簡單總結 AI 對人類生活的重塑。
后面四個字,對應的是機器人。
今天的第七屆科技日,正好也是小鵬機器人路線更新至第七世代。何小鵬也帶來了迄今為止,小鵬團隊最擬人的機器人作品:全新 IRON。
新一代 IRON 標志著小鵬徹底堅定了人形機器人的路徑,AI 時代的數據思維從中起到了明顯作用,何小鵬解釋稱「如果不擬人,你沒有辦法從人身上獲取有價值的數據訓練」。
創業,往往就是這樣的選擇游戲。
小鵬并非唯一一家進入機器人行業的車企,但在何小鵬看來,沒有軟硬件、大模型、數據驅動等等能力的車企最終會發現,和傳統汽車行業軟件依賴供應商不同,「機器人軟件供應商就是機器人廠商本身」。
而選擇擬人路線,才會倒推小鵬收集真正人類生活空間的數據,并且進一步發揮自己數據閉環能力的優勢。
回到新 IRON 身上,它凝聚了小鵬一系列「擬人」成果,甚至具備了「骨骼-肌肉-皮膚」的人類基本「構型」。
譬如號稱「行業尺寸最小」的骨骼尺寸、實現肌肉效果的晶格材料包覆、支持觸覺傳感的無縫工藝材料、超大面積的 3D 曲面頭部顯示屏,等等。
最終走上舞臺的新一代 IRON,收獲了可能是今天下午最不可思議的掌聲——因為除了形象擬人,IRON 的體態、步姿,相比前代有了極其顯著的進步。
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科學的極限所在。何小鵬和團隊深知這一點,所以全新 IRON 身上傾注了大量資源,貼近人類的分毫細節。
譬如仿人脊椎、1:1仿人手結構,再到極其接近人類手臂靈活性、尺寸的22 自由度機械手(人類 27 個)、可以聳肩、夾胸,借鑒汽車底盤的「反向仿生」全新肩背結構...等等。
而回到「具身智能」這一品類本身,IRON 同樣參數可觀。
三顆圖靈芯片 2250TOPS 算力驅動下,小鵬首次在機器人上推出了「VLT 大模型」的概念。
T 代表 Task 任務,以及 Thinking 思考,對應著機器人的深度思考,甚至是自主決策能力。
當然也不用過分擔心「智械危機」,程序員出身的何小鵬,今天還擴展了傳承八十多年的「機器人三大法則」。
他加入的第四條,叫做「機器人不得泄露人類隱私數據,除非該命令與第一法則沖突。」
除了軟件安全,IRON 的硬件安全同樣是重點。
IRON 是首個發布的、使用全固態電池驅動的機器人,何小鵬表示「人形機器人最有可能是推動全固態電池量產的產品」,原因很簡單——人形機器人是私密空間產品,一旦發生安全問題,遠比汽車危險。
聊到量產,IRON 目前已經進入最緊張的量產準備階段,何小鵬給的時間表是「明年一季度末,軟硬件量產就將進入合圍階段」。
他進一步預測,最快后年開始,以 IRON 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就將帶來社會工作崗位的變化,譬如機器人訓練、指導等等。
不過何小鵬認為, Iron 這樣的人形機器人,反而不適合輿論普遍期待的「打螺絲」,而是會優先進入導購、導覽、導巡方向。
而如果明年年底,IRON 可以如期實現大規模量產,他表示這將讓小鵬徹底迎來「巨大的升維」。
涌現與實現
今天的何小鵬在臺上越說越興奮,技術躍遷讓這位在新造車賽道上奔跑十年的創業者欣喜若狂。
以至于,100 分鐘的發布會本身信息密度很高,還有太多亮點沒有說完。
譬如匯天也帶來了全新的、搭載物理 AI 和第二代 VLA 技術的 6 人乘坐全傾轉固定翼飛行汽車「A868」,已經進入試飛階段;陸地航母也官宣將在 2026 年規模化量產交付,等等。
當然,這樣高密度、廣維度,但依然需要時間等待量產的前瞻性發布會,一定會遭遇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現在就要發」?
其實這個問題縈繞何小鵬,也伴隨著過去十年的新造車。
2019 年,何小鵬說「智能汽車的核心在運營,運營的核心則在于軟件」;如今沒有任何一家車企可以在發布會上忽視「軟硬一體」。
2023 年科技日,何小鵬說車企以后每年要投入數億甚至數十億成本,培養更大的算力;如今每一家車企都被問「你們有多少卡」?
21 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注定屬于 AI 和無人出行,何小鵬相信趨勢,而實現趨勢需要找到爆發點。
今天小鵬科技日的主題是涌現,背后的趨勢是物理AI,爆發點,則在于小鵬拿出來的一系列 AI 產品。
這樣的涌現,能否讓小鵬實現下一回合的領先?
我們會在接下來的量產中找到答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