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小 梅
編輯 | 劉珊珊
秋風起,蟹飄香,舌尖上的秋日盛宴,就此開啟。然而,當螃蟹席卷市場之時,亂象也隨之而至。
近日,諸多網友在黑貓投訴平臺對閑魚發起了集體投訴,本次投訴因在閑魚購買的大閘蟹蟹卡所引發的消費爭議而起。
該發起人表示:2025 年 9 月 12 日在閑魚購買陽澄湖大閘蟹蟹卡后,發現無法提貨,網站一度關閉,重開后仍顯示無庫存、無法預約。

參與集體投訴的網友中,基本上都處于錢貨兩空的困境,小部分網友雖收到貨,但表示收到的卻是蟹苗,權益受到嚴重侵害。
蟹卡的千層套路
"(閑魚)平臺現在還有賬戶在賣那個蟹卡。" 一位用戶擔心,還會有不少人會上當受騙。
" 蟹卡事件 " 并非新鮮事,早在 2020 年,就有媒體進行過相關報道。演變至今,其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粹的詐騙行為,另一類則是商家刻意設置的消費陷阱。盡管該問題已被多次曝光,至今仍潛伏于市場,屢禁不止。
許多受害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正當螃蟹上市、令人垂涎之際,某位 " 好心人 " 寄來的蟹卡就到了家門口。精美的印刷,高檔的包裝,看著好像沒有什么問題,但當你按照提示操作之后,便會被誘導加入一個刷單微信群,騙局就此展開。

除了明目張膽的詐騙以外,貨不對板是蟹卡消費中的另一大坑。
據《濟南時報》,國慶前夕,福建陳先生在某網紅直播間花費 680 元購買了包含 16 只大閘蟹的蟹卡,但是,大閘蟹送達后,陳先生發現大閘蟹的重量并不符合購買蟹卡的指標,蟹卡為公蟹每只 4.7 兩、母蟹每只 3.7 兩,但收到最重的大閘蟹也才 170 克(還是帶繩稱重),且有兩只死蟹。
這類貨不對板的現象,并非網紅直播間的獨有現象。即便是擁有高知名度的螃蟹品牌 " 蟹太太 ",同樣存在此類問題,甚至一些從事禮品回收的黃牛拒收 " 蟹太太蟹卡 ",可見,蟹卡消費的坑正逐漸侵蝕著行業的公信力。
蟹卡事件,除了誠信缺失,更暴露了蟹卡流通中 " 宣傳 - 履約 - 售后 " 全鏈條的監管漏洞,也讓 " 蟹卡變坑卡 " 的消費焦慮持續蔓延。

此類問題的焦點在于,作為中介平臺的閑魚,掌握著制定規則、審核商戶的權力,卻未能承擔起與之匹配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責任。
其實,閑魚上的問題遠不止于此。
閑魚上的灰色江湖
" 中國暗網 ",這是網友給閑魚貼上的標簽。
在黑貓投訴平臺,與閑魚相關投訴多達 29 萬多條,貨不對板、退款不退貨、欺詐、閑魚不作為等問題層出不窮。
然而,這些商品問題也僅僅是冰山一角,潛藏冰山下面的,是一個依托平臺而滋生、伴隨用戶信任而壯大的龐大灰色生態。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閑魚做不到,這個萬物皆可掛的平臺,其邊界早已超越了簡單的二手交易。
在這里,你能找到 " 最快三天,不成功不收費 " 的催債服務,游走在法律與暴力的邊緣;有提供 " 戀愛代聊 " 的情感專家,精準利用現代人的孤獨與社交焦慮牟利;甚至還有 " 代寫收據 " 等服務。

它們如同平臺上的一個平行世界,擁有自己的一套 " 黑話 " 體系與溝通規則,這不僅是對監管的公然挑戰,更在持續蠶食著用戶與平臺之間僅存的信任基石。
這類亂象,早已不是秘密,持續引發著媒體的關注與報道。
例如《北晚在線》曾報道,閑魚上存在著利用暗號銷售電子煙的現象,商家不做任何未成年人禁止購買的提示,直接下單即可。
《深圳新聞網》報道稱,閑魚上以各類暗號開展 " 顏色交易 ",網友稱閑魚變 " 黃魚 "。
在閑魚平臺上,不只是商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賣家,這種自由讓閑魚成為滋生詐騙、灰色產業的溫床。

亂象滋生,閑魚不應該 " 閑 "
那么,閑魚無辜嗎?
在上述蟹卡集體投訴中,有這樣一個案例:2025 年 9 月 24 日在閑魚同一個賣家購買 7 張蟹卡,9 月 26 日預約提蟹時被告知庫存緊張,只能約到最早 10 月 9 日提蟹,期間訂單顯示交易成功,款項已劃給對方賬戶。之后便一直無法查看,10 月 12 日在閑魚提交投訴,認定投訴成立,平臺一直追款,一直沒有下文,至今未收到退款。
從平臺規則和流程上看,閑魚似乎已經履行了其 " 中介 " 的職責。在用戶提交投訴后,平臺經審核認定投訴成立,并啟動了追款程序。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作為 C2C 的交易平臺,閑魚的交易模式是,一旦買家確認收貨或系統自動確認,款項便會即時劃入賣家賬戶。
這種設計本是為了保障賣家的資金流轉效率,但在蟹卡這類 " 預售 + 遠期履約 " 的交易中,卻成了巨大的風險敞口。
對此,閑魚在《社區用戶服務協議》中,和大部分平臺的做法如出一轍,通過格式條款將自己的責任剝離殆盡。
其在責任限制條款部分清晰載明:" 本協議的簽署并不意味……也不意味著閑魚成為您與其他閑魚用戶之間交易的參與方,除法律有明確規定外,閑魚無義務參與與交易有關的任何糾紛處理等活動。因您的行為導致的任何投訴、糾紛、爭議、賠償等,您應以自己的名義獨立承擔所有法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018 年,沈夢辰在閑魚賣二手商品被詐騙一事登上熱搜,平臺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彼時,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平臺方搭建平臺本身、制定交易規則、挑選二手賣家、并從交易中得利,按照《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如果二手平臺上發生了詐騙,平臺應該協助消費者追回款項,如果無法追回,平臺雖無主觀故意,但也有過失,對消費者的損失應承擔連帶責任。
由此可見,對于平臺上的各類非正常交易事件,閑魚難以推脫責任,并不無辜。
但不可否認的是,因亂象的隱蔽性,其治理難度較大。
在某些事件被曝光之后,閑魚展開了一系列整頓,比如屏蔽某些暗號關鍵詞,但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的頑固特性,極大地增加了監管難度,屏蔽了關鍵詞 A,相關的黑灰產會迅速轉向關鍵詞 B,以此實現規避,這也反映了平臺在內容審核與技術防控層面存在滯后性與被動性。
當治理速度追不上違規形式的變異速度,每一次成功的灰色交易,都是對平臺公信力的一次透支;而平臺的每一次 " 被動發現 " 與 " 消極地事后處理 ",都在加劇用戶 " 閑魚是否縱容 " 的質疑。長此以往,建立在閑置經濟之上的信任模式,其根基就會被一點點侵蝕。
結語
閑魚如同一條充滿活力的鯰魚,在渾濁的泥沙中盤活了整個二手交易市場。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 6144.9 億元(同比增長 12.0%),用戶規模 2.86 億人(同比增長 9.8%),預計 2030 年交易規模將達 9114.3 億元,用戶規模達 3.89 億人。

歸根結底,閑魚的本質是 " 信任交易 "。平臺有責任成為這股 " 清流 " 的守護者,而非 " 濁流 " 的旁觀者。這不僅關乎數億用戶切身權益,更決定了這條 " 魚 " 能否從盤活市場,躍升為真正承載用戶美好生活方式的廣闊海洋。讓信任回歸交易,才是閑魚乃至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還有最后一個問題,那些無法提貨的蟹卡,閑魚是否會繼續置之不理?
出品人:黃槍槍|直達熱線 1345239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