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4 日早晨 6 點 08 分,星巴克中國在官方公眾號上宣布,將其在中國零售業務的控股權出售給博裕投資。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博裕持有至多 60% 的股權,星巴克保留 40%。
簡單來說,就是星巴克把中國區的業務打包成一個公司,以前是獨家經營,現在拉上博裕投資合伙。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SBUX)美股總市值約 920.4 億美元(截至 11 月 4 日日 5 點,股價 80.96 美元)。而這筆交易以約 40 億美元的企業估值達成,不計現金與債務。
進入中國 26 年后,這家美國品牌終于選擇讓出控制權,擁抱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國合伙人。
星巴克估算,將從這筆交易中獲得的價值超過 130 億美元。博裕的資本與本地化經驗,星巴克的品牌與體系,兩者結合或許能重新定義中國咖啡市場的新秩序。
01 星巴克仍 " 收租 "
星巴克雖然賣了股權,但仍繼續擁有品牌和知識產權,并以此向新公司收取長期授權費用。
根據星巴克披露,這筆交易帶來的總價值超過 130 億美元,分為三部分:其一,向博裕出讓控股權獲得的現金收益;其二,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中保留的 40% 股權價值;其三,未來十年甚至更久由合資企業持續支付的品牌授權費與知識產權使用費。
這意味著星巴克雖然讓出了控制權,卻依舊能獲得長期穩定的 " 租金式 " 收入。
實際上,星巴克的資產不僅僅是門店,更重要的是品牌、長期租約體系和授權收益模式。
此次交易后,星巴克通過保留品牌和知識產權所有權,每年從新公司獲得穩定的 " 品牌授權費 " 和 " 知識產權使用費 ",實質上形成了一種長期現金流。
這種 " 房東邏輯 " 使得星巴克在放棄控股權的同時仍掌握收益核心。
此外,星巴克中國在全國 250 多個城市的 8000 多家門店中,大多數租約周期長、選址優質,這些長期租賃資產構成了穩定的經營基礎,也意味著對新股東而言是一筆難以復制的 " 現金流型資產 "。
博裕選擇控股,正是看中了星巴克品牌的穩健現金回報和未來擴張潛力。
交易完成后,星巴克中國現有的約 8000 家門店將全部納入新合資公司管理。雙方計劃未來數年內將門店總數擴展至 2 萬家,重點布局中小城市與新興區域市場。星巴克方面表示,這一合作預計將在 2026 財年第二季度完成,并需監管批準。
對博裕而言,這將成為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消費零售投資之一。據彭博報道,博裕為支持收購,正與中資銀行洽談約 14 億美元貸款,這筆融資可能成為今年中國市場最大杠桿收購之一。
星巴克股票在紐約盤后交易微漲近 1%,但年內仍下跌約 11%,遠遜標普 500 指數 17% 的漲幅。對星巴克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資產交易,更是一場全球戰略再平衡。
02 從全球撤退到本土深耕,星巴克的 " 反向換擋 "
星巴克自 1999 年進入中國,在北京開設首店后,總部設在上海,經歷了從合營到全資直營的全過程。2006 年起,星巴克陸續收購北京美大、香港美心、臺灣統一集團在華合資公司的股權,到 2017 年完全實現直營。如今,星巴克再度選擇 " 合資回歸 ",意味著戰略上的一次徹底反向調整。
早年,星巴克在日本、韓國等地采用過合營模式,隨后逐步收回股權。而此次重新引入博裕資本控股,顯示其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成本和管理復雜度已經讓總部開始權衡風險與收益。
疫情后的三年,星巴克中國業務經歷了劇烈波動。2024 年連續三個季度營收下滑,直到 2025 年財年才重現增長。最新財報顯示,2025 財年星巴克中國收入 31.06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5%;第四季度收入 8.32 億美元,同比增長 6.11%。同店銷售額提升 2%,交易量增加 9%,但平均客單價下降 7%。這意味著星巴克在中國通過降價策略換來了客流恢復,卻仍在利潤率上承壓。
而在門店數量上,星巴克已被本土品牌遠遠甩開。截至 2025 年中,瑞幸咖啡擁有 26206 家門店,是星巴克中國的三倍。瑞幸憑借低價策略和移動點單系統成為中國市場新的 " 咖啡一哥 "。星巴克在下沉市場的占比雖然從 17% 提升至 35%,但其高成本門店模式限制了擴張速度。
事實上,星巴克尋求出售中國區股份的消息早在 2024 年便傳出。據路透報道,公司邀請潛在投資者提交競購方案,并提出對文化契合度、管理經驗、員工關系等要求。最終,博裕從包括高瓴、凱雷、KKR、紅杉、春華等 20 多家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據業內人士透露,博裕開出了最高估值,也提供了最符合星巴克文化和本地化需求的合作方案。
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布萊恩 · 尼科爾在聲明中表示,博裕的本地經驗將有助于星巴克加速在中國中小城市的拓展,實現本土化創新。而星巴克方面的出讓也被外界視為其全球資金回流計劃的重要部分——北美市場利潤下滑,迫使公司通過出售海外資產來優化現金流。
03 博裕投資代表了誰?
成立于 2011 年的博裕投資,總部設在上海,管理規模超百億美元,投資領域涵蓋消費、科技、醫療、不動產等,投資企業超 200 家。創始團隊包括平安集團前總經理張子欣、TPG 前高管馬雪征等,背后資本力量來自淡馬錫、李嘉誠基金會等國際投資者。
2025 年上半年,博裕收購北京 SKP 42% 股權、控股金科服務、投資蜜雪冰城、寧德時代,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活躍的消費投資機構之一。
據《21 世紀商業評論》報道,博裕投資管理規模超百億美元。
博裕投資此次入主星巴克中國,不僅僅是消費賽道的又一次關鍵布局。通過控股星巴克,博裕將在中高端咖啡市場建立重要支點,與其已投資的蜜雪冰城、古茗等形成 " 高低端全覆蓋 " 的產業協同。
有分析人士指出,博裕可能推動星巴克采取更具進攻性的價格策略,加速數字化、外賣和會員體系整合,從而對瑞幸、庫迪等本土品牌形成壓力。
而星巴克的讓步,標志著外資咖啡在中國本土的權力轉移。過去二十年,星巴克代表 " 國際品牌 " 的象征,如今卻主動與本土資本聯姻。
當前,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已呈集團化格局:瑞幸、庫迪、Manner、新咖等均已突破萬店,價格戰持續。業內預計,博裕的加入將促使星巴克調整門店模型——降低面積、提升外賣比例、開放加盟體系,以適應更激烈的下沉競爭。
星巴克出售中國控股權的背后,是全球業績壓力的直接反映。
根據公司 2025 財年第 2 季度財報,美國市場同店銷售下滑 1%,營業利潤大跌 35%。北美市場競爭者包括 Dunkin ’ Donuts(唐恩都樂)、麥當勞、塔可鐘等均推出咖啡產品分流客群。
面對消費結構變化,星巴克不得不通過 " 資產瘦身 " 來維持盈利能力。
有業內人士認為,星巴克此舉既是 " 現金回流 " 也是 " 風險分散 "。通過與本地資本合作,星巴克既鎖定了未來的品牌收益,又減少了在中國市場的經營風險和資金占用。這種模式可能成為未來跨國品牌在華經營的新模板。
交易公布后,分析機構普遍認為該合作將短期內穩定星巴克中國的擴張節奏,但長期效果取決于雙方如何平衡品牌定位與價格競爭。
與此同時,博裕的入局也被視為中國資本重塑全球咖啡產業鏈的信號。從 " 被收購 " 到 " 控股外資品牌 ",中國資金在全球消費品領域的角色正在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