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去年同期創下歷史新高后,今年年中保險業內曾預計,由于 " 高基數效應 " 的存在,頭部險企業績或同比下滑。
但結果完全相反。
最近發布的三季報顯示,中國人壽 ( 601628.SH ) 、中國平安 ( 601318.SH ) 、中國人保 ( 601319.SH ) 、中國太保 ( 601319.SH ) 和新華保險 ( 601336.SH ) 五家上市險企,今年前三季度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 4260 億元,同比增長 33.5%,已超過 2024 年全年水平。其中,第三季度單季利潤 2478 億元,同比暴增 68.3%。
來自資本市場的浮盈,成為本輪利潤增長的最主要來源。數據顯示,五大險企的投資收益對利潤貢獻普遍超過六成。
本輪 " 修復性行情 " 中,滬深 300 指數三季度上漲 18%。對于資金體量龐大、負債久期長的保險公司而言,這樣的行情堪稱 " 天時 "。險資普遍抓住了這波行情,集體上調權益投資比例,除了傳統上對銀行的偏好,他們更押注科技成長股和寬基 ETF。
不過,險資在寬基 ETF 上并非全面增持,而是呈現結構性調整。截至 2025 年半年報,險資持有 A 股寬基 ETF 規模約 1300 億元,相比 2024 年報小幅下降,核心是減持了大盤寬基 ETF,但同步增持了中盤寬基和科創、創業板相關的寬基 ETF。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權益投資的再度活躍,是今年三季度險企業績的最大共識," 基本上誰下手快、下手狠,誰就賺得多 "。
換句話說,他們不僅提前押注了市場反彈的方向,還在資產配置上展現出更強的主動性,從過去的 " 防御性持倉 " 轉向了 " 成長性博弈 "。
從具體公司來看,新華保險成為本輪行情中最為積極、也是最成功的玩家。三季度單季利潤同比增長 88%,年化總投資收益達到 8.6%,在五大上市險企中居首。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投資資產中股票占比 11.6%,其中 81.2% 為 FVTPL(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股票占比達 81.2%,其中科技、AI、半導體等成長板塊權重明顯,而 OCI(其他綜合收益)占比近 19%,形成了 " 高彈性 " 的權益資產結構,并顯示其浮盈更多已在利潤表中體現。
與此同時,新華保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下降 16.5 個百分點至 154.27%,這也從另一面印證了高權益比例下的資本消耗。
新華保險高管在業績會上表示,在整體敞口穩步提升基礎上,公司將高股息與成長股并行配置,不追求固定比例,而是動態調整結構。未來的布局主線有兩大方向,一是以基礎設施為代表的紅利型另類資產,二是面向數字經濟與醫療健康賽道的成長機會。
而中國太平的表現更像是一場 " 反攻 "。
中國太平旗下壽險、財險、養老等核心業務板塊的利潤與增速,從上半年的低迷狀態,轉為三季度的大幅飆升。投資收益的大幅改善,是此次 V 型反轉的核心推手。
從公開持倉動向來看,截至 10 月 30 日的東方財富數據顯示,中國太平通過旗下子公司持股出現在 17 家 A 股上市公司三季報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其中 7 家為新進重倉。其重倉股精準踩中成長賽道,拓普集團 ( 601689.SH ) 、魯西化工 ( 000830.SZ ) 、東方電纜 ( 603606.SZ ) 等持倉標的在第三季度皆錄得大漲。
因此在財報披露后,中國太平股價于 10 月 30 日盤中也一度上漲逾 9%。
相比之下,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的投資策略則較為克制。
平安前三季度非年化投資綜合收益率為 5.4%,雖然不及新華等,但仍超出市場預期。
" 穩健 " 是平安投資的主基調之一,因此除了重倉銀行、保險等紅利資產,平安逢高擇機增配利率債,同時非標資產占比降至 5.2%、不動產占比 3.2%,均為低波動資產配置。這種情況下收益率仍然較高,據接近平安的人士透露,是由于了解到是由于權益比例有個位數提升,且加倉了成長。
從成長段配置動作來看,截至三季度末,其股票投資占投資資產的 10.5%,且賬面價值較 2024 年底增加 2000 多億元,且平安人壽上半年就已加倉易方達恒生科技 ETF 等多只 ETF。
而太保的數據,在群星閃耀的業績中顯得有些 " 扎眼 "。前三季度總投資收益率為 5.2%,同比提升 0.5 個百分點。太保副總裁蘇罡在業績會上坦言,非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提升至 5.4%,主要得益于權益市場的回暖。
但截至 9 月 30 日,凈資產較年初下降 2.5%,主要由于債券貶值拖累,且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未能完全抵消影響。
權益火爆行情疊加利率企穩,使險企在資產端形成難得的 " 雙支撐 "。多家機構分析認為,短期內利差損風險基本解除,險資在未來一年內不會面臨明顯的資產端壓力。這一局面,與 2023 年市場普遍擔憂 " 利差損、浮虧疊加 " 的低迷期形成鮮明對比。
從行業全局看,今年的三季報無疑給市場注入了信心:險資在周期轉換中,展現出了更強的策略判斷力。
而隨著估值修復接近尾聲,這種 " 靠市場賺錢 " 的階段性紅利可能難以延續。
從資本金角度看,激進投資策略帶來的短期利潤與長期償付風險之間的平衡,也成為擺在管理層面前的新課題。對險資而言,如何在高收益與資本穩健之間找到新均衡,或將成為 2026 年前的關鍵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險資投資端的 " 爆發 " 本質上是一次順周期操作,一旦市場回調,將對資產負債表構成反向壓力。監管層近來也多次強調資本金約束與風險平衡的重要性。
高收益的背后,是險資在風險偏好、資產配置、資本管理上的一次集體試探。三季度 " 盛宴 " 固然耀眼,但真正決定保險業長期走勢的,不是市場短期波動浮盈,而是能否在收益與穩健之間,找到一種新的平衡。
投資端的修復周期正在接近尾聲。進入 2026 年,焦點或將重新回到負債端的競爭。從目前看,負債端似乎顯現出某些積極信號。
三季度,多家險企的個險渠道人力規模出現環比正增長 0.5% 至 2%,為兩年來首次回升。中國人壽的代理人數量從上半年的 59.2 萬人增加到 60.7 萬人,平安壽險從 34 萬人增至 35.4 萬人,新華與太保則穩定在 20 萬至 25 萬人之間,人均產能提升約 15%。
這意味著,經過長時間的渠道收縮與結構調整,個險業務可能已接近底部。分紅險與保障型產品的結構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新業務價值的回升。
下一階段,要看險企如何通過產品創新、渠道優化以及長期利差管理,在 " 后資產周期 " 的階段,重新構建增長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