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在距今 120 萬至 80 萬年時,地球氣候發生了一次劇變。在那之前,地球大約每 4.1 萬年會經歷一次冰川期;但在那以后,在某種未知因素的作用下,地球冰川期的周期變為每 10 萬年一次。這場 " 中更新世氣候轉型 " 為何發生,一直無人知曉。但在溫室氣體濃度持續攀升的今天,破解這個遠古時代的轉折之謎,對于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科學界推測,南極或許潛藏著解謎的線索。地球上唯有極地附近的古老冰層完整留存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變化的歷史數據。據悉,現存最古老的連續層狀冰層,位于南極東部一片海拔 3300 米的冰原,它形成于約 200 萬年前。
目前,澳大利亞、歐洲、日本和美國的研究團隊已分別啟動冰芯鉆探工作,韓國研究者以及中俄聯合科考隊也在勘探潛在鉆探點,計劃在未來幾年進行鉆探。在這些隊伍里,歐洲聯合項目 " 超越 EPICA" 的進度暫時領先:今年 1 月,他們在南極東部冰原的 " 小穹頂 C" 區域,鉆透了 2.8 公里厚的冰層,抵達基巖。科考隊推測,目前獲得的部分冰芯樣本約有 120 萬年歷史——或者說保存著 120 萬年來的空氣樣品。
澳大利亞團隊原本計劃于今年夏天在 " 小穹頂 C" 啟動鉆探,但最新雷達數據顯示,在歐洲鉆探點北方 50 公里處的 " 北穹頂 C",可能埋藏著更古老、可追溯到 200 萬年前的冰層。于是,盡管原鉆探點附近已經建好了營地,但他們決定轉戰新址。要知道,在南極內陸,轉移鉆探點絕非易事:這里天氣極為惡劣,每年適宜鉆探的窗口期僅一到兩個月。
今年 1 月,澳大利亞團隊在 " 北穹頂 C" 重新搭建了營地,完成了 150 米的鉆探試驗;為明年開展深層鉆探部署了全套設備。據澳大利亞南極計劃負責人喬爾 · 佩德羅透露,要鉆透剩余 3 公里冰層抵達基巖,可能得等到 2029 年的南極夏季。
從距離工作區最近的永久科考站 " 凱西站 " 出發,僅需 6 小時飛行,即可抵達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霍巴特。因此,澳大利亞團隊已將獲取的冰芯運回本土,計劃在未來數月啟動分析。而歐洲團隊則不愿冒險走空運,因為這會讓古老冰芯經過多個海關站點轉運。目前,他們正焦急地等待以海運方式將冰芯運往意大利。
意大利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學的卡洛 · 巴爾班特坦言,自己常常因為擔心冰芯在運輸途中可能遭遇各種意外而夜不能寐。他透露,即便明年 4 月底冰芯能安全送達實驗室,團隊仍需至少兩個月的準備,才能正式啟動分析工作," 先確定這些冰芯的年齡,才能進一步通過分析重建歷史上的氣溫變化。" 他的團隊計劃系統性檢測冰芯中的水分子同位素組成、化學成分以及被封存其中的氣體成分。
讓科學家們最頭疼的難題,可能還藏在基巖上方、冰層最深處。通常,這最深的幾百米可能會形成一種被科學家稱為 " 停滯冰 " 的冰層結構——相對于持續移動的淺層冰蓋,最深部的冰層似乎是停滯的。" 這些底層冰層經過數百萬年的地質活動影響,層理結構已完全消失,最古老的連續記錄可能無法保存在冰層底部。" 巴爾班特解釋說。
值得欣慰的是,佩德羅帶來了好消息:經過雷達探測," 北穹頂 C" 區域并不存在 " 停滯冰層 "。由此,研究團隊對該區域重新寄予厚望。
在巴爾班特和他的團隊看來,解讀古老冰層中封存的氣候密碼,是人類探尋未來氣候走向的最佳途徑。" 這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實施的宏大工程,也是我 20 年來夢寐以求的科研突破。" 巴爾班特動情地說," 這個項目規模空前,堪比太空探索。"
不過他也表示,在這場尋找最古老冰層的 " 南極競賽 " 中,即便是澳大利亞團隊率先撞線,他也會為此感到振奮而非失落," 這是為了推動科學發展,而非爭奪國家或個人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