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50 年代,麻省理工大學綜合實驗室(MIT Media Lab)在研究一項當時被視為 " 愚蠢 " 的新技術:通過用手指觸摸屏幕,實現圖片的移動、縮小與放大。
由于手指觸摸屏幕會留下難看的指紋印,這個動作當時被視為粗魯、愚蠢的行為,可五十年后,隨著 iPhone 的應用,MIT 這項曾經被輕視的觸控技術,已被數十億人廣泛應用。
從實驗室走向產業,MIT Media Lab 的案例還有很多,包括用于亞馬遜 Kindle 的 E-Ink 墨水屏、和 Steam 少兒編程結合的樂高工具、還有最早研究可穿戴技術、之后成為 Google Glass 雛形的智能眼鏡顯示產品。
直到現在,MIT Media Lab 依舊保留著將實驗室先進技術落地產業的習慣。10 月 27 日,在 MIT Media Lab 的一場閉門展示活動中,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約瑟夫 · 帕拉迪索(Joseph A. Paradiso)公布其最新研究成果—— "FiberCircuits" 智能纖維平臺。

這是一項整合了傳感器材料、人工智能、軟體家具的跨學科綜合技術,具體來說,是通過在纖維中嵌入微型傳感器與 AI 芯片,實現信號采集、邊緣推理與反饋機制的一體化設計。
帕拉迪索教授指出,FiberCircuits 標志著人機交互進入 " 可編織智能 " 階段——當纖維本身具備感知與思考能力,技術便能以更自然的方式理解和改善人類睡眠。
在這項技術的研發過程中,除了來自 MIT 的帕拉迪索教授,另一個合作方,則是中國企業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慕思 "),作為寢具行業的頭部品牌,慕思旗下已發布多款 AI 睡眠產品,線下睡眠體驗館已覆蓋全球 14 個國家,擁有超過 5700 家線下門店。
一、智能纖維平臺,能幫你睡得更好
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MIT Media Lab 還曾進行過這樣一組對照實驗:
在圍繞 174 名大學生、連續 30 晚的睡眠監測后,哈佛醫學院的睡眠專家發現,僅在三晚之后,睡眠的規律性就會和反應、精力、幸福感等指標呈現出強相關反映。

研究人員談到了用智能設備改善睡眠疲勞的方式:一旦可以從傳感器解碼出這些指標,那么我們也很感興趣的是如何進行 " 驅動 " ——也就是制作一個設備,能夠對身體采取行動來改善其功能,比如減少疲勞、讓你感覺更有活力、在情緒調節或注意力方面表現得更好。
用智能設備改善睡眠,"FiberCircuits" 智能纖維平臺就是這樣的一項技術。
FiberCircuits 技術的核心,在于讓柔性材料實現 " 感知—計算—反饋 " 的閉環功能。研究團隊將尺寸小至 0.9 毫米的集成電路嵌入可編織的柔性電路中,使纖維能夠實時捕捉呼吸、體溫、皮膚電反應與微動信號。
也就是說,FiberCircuits 技術,可以讓纖維本身具備感知與思考能力,技術便能以更自然的方式理解和改善人類睡眠。
而該技術的中方合作團隊,作為專門研究寢具的慕思集團的研究人員,則結合中國在睡眠科學與家居健康領域的研究基礎,針對不同人群的睡眠姿態與呼吸特征,構建了實驗模型與測試平臺,為 FiberCircuits 的信號采集與算法訓練提供了大量數據支撐。
從 2025 年開始,慕思集團開始搭建有關 " 睡眠 " 領域的睡眠模型。" 這里最重要的數據,是我們采集到的睡眠分期數據,有深睡、淺睡、還有夢境等等。" 慕思集團 CTO 陳文澤表示。
在當天的活動中,雙方研究團隊共同展示了多項面向睡眠科學的實驗驗證樣機:
一款基于 FiberCircuits 的床墊驗證平臺,可測試低密度分布式傳感網絡在姿態識別中的靈敏度;
一款眼罩樣機整合了光電容積脈搏波(PPG)與肌電(EMG)模塊,用于研究呼吸節律和夜間肌肉活動的監測準確度;
一款基于慣性測量單元(IMU)與皮膚電傳感器的枕部結構,用于分析壓力變化與環境反饋的動態關系。
也就是說,相比于佩戴手環等方式,慕思希望將對消費者睡眠監測做得更加 " 無感 ",更能實現例如血氧指標這樣的 " 接觸性檢測 "。
" 無感監測是我們為了用戶體驗所堅持的底線,我們正在尋找各種辦法去采集更多數據,比如溫度、濕度、壓力等等。" 陳文澤說到。
二、最懂 AI 的床墊公司
對于創立已超過 20 年的慕思來說,AI 已成為集團戰略轉型的核心目標。與 MIT 的這項合作,也是基于 AI 戰略的需求,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資源方與合作伙伴。
從雙方合作的分工來看,MIT 提供了部分關于傳感器、材料等技術的基礎研究方向與原始數據處理,而關于 FiberCircuits 技術在邊緣側的算法,都由慕思主導。
" 我們更希望把大多數的推理動作,以及能夠擬合出來我們生理特征的這些數據和這些功能放在邊緣側,這樣可以減少對用戶的干擾,保護用戶數據隱私安全。" 陳文澤表示。
FiberCircuits 平臺還可通過光、聲或微刺激反饋機制進行算法驗證,實現非侵入式、低功耗的信號交互。慕思的中國團隊協助完成了睡眠監測相關的多維信號標定實驗,并參與纖維材料的批量化測試,確保模型訓練的穩定性與普適性。
除了與世界頂級高校 MIT 的合作以外,在國內,慕思也與華為這樣的科技巨頭合作。并于今年 9 月發布了與華為鴻蒙共同研發的 " 睡魔方 " 智能床墊,主打雙人共眠場景下,不同用戶對床墊的差異化需求,實現 " 左右分區 " 的獨立調節功能。
與華為合作代表著慕思要達到行業的更高標準。據陳文澤對媒體透露," 在硬件測試環節,我們原來在國標的要求下,可能測個 200 項、300 項就夠了," 但睡魔方慕思智能床項目結束后,慕思統計,硬件測試近 900 項,僅增加的認證成本就 " 超過百萬 "。

從 AI 能夠實現的產品效果來看,目前慕思已經能做到基本的消費者睡眠檢測,并通過 APP 給用戶提供睡眠建議。比如根據用戶前一夜的睡眠狀態,提供關于睡眠時間、飲食、運動方面的建議。
而在未來幾年內,慕思計劃通過旗下產品去解決諸如 " 呼吸暫停 " 等更困擾消費者的難題,并在更多產品線中融入 AI。
" 目前很多產品和合作還在孵化中,但我們(慕思)從傳統的家具行業向科技行業去轉型的決心是不變的。" 陳文澤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