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掀起的這一輪 " 外賣大戰 " 中,京東、美團 、阿里除了用經典的優惠券、紅包、免單讓大家吃到更便宜的外賣,還不約而同地選擇讓大家吃得更放心," 品質外賣 " 就成了一個被頻繁提及的關鍵詞。

幾個月過去后,各大平臺構建品質外賣的進度到底如何?最近有記者在線下來了一次實地走訪,結果卻是觸目驚心。據央視網的報道顯示,例如某平臺一家名為 " 媽媽養胃無預制菜 " 的店鋪,其門頭照片顯示裝修大氣、食客滿堂,并且進入店鋪后,還有清晰的視頻展示后廚和店內外的環境。
然而當記者順著平臺顯示的地址前往實地調查時卻發現對應地址查無此店,這家店鋪藏身于狹窄小巷,并且還是兩家外賣店共用一間鋪子。甚至這一情況并非孤例,后續記者在平臺對更多店鋪進行調查后發現,這類弄虛作假的問題廣泛存在,部分商家還同時在外賣平臺運營多家店鋪,而且每個店鋪所謂的門頭照片、執照等均不一致,可實際上出餐點為同一個。
沒錯,這些商家其實是外賣賽道第一批將生成式 AI 落地的弄潮兒,外賣 App 上有些裝潢精美、窗明幾凈、明廚亮灶的店鋪,實際上可能是 AI 生成的產物。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有網友表示,現在做一張 " 堂食標簽 " 的費用僅需 200 元,已經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
如果說 2022 年的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 AI 繪畫工具還有不低的上手門檻,從下載安裝、環境配置到 Lora(插件式微調)都需要進行專門的學習,導致 AI 繪畫彼時還是小圈子內的自娛自樂。那么到了 2025 年,使用自然語言生成圖片就已經成為了 AI 大模型的標配。

由于大多數用戶點外賣時查看商家的門面、大堂、后廚照片,只不過是尋求 " 心理安慰 ",而做純外賣的商家用 AI 生圖糊弄顧客,就是算準了許多人不會拿放大鏡去審視這些照片。畢竟相比餐品的質量,有一個漂亮的門面僅僅只是錦上添花。餐品好吃要遠比精裝修帶來的情緒價值更重要。
既然如此,為什么有些商家會投機取巧,用 AI 來為自己打造一個 " 皇帝的新衣 " 呢?其實只是 "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這些外賣商家也只不過是跟從平臺的指揮棒在跳舞。
現階段外賣商家的競爭早已白熱化,想要從中脫穎而出指望自然流量已經很難,除了拿出真金白銀進行推廣,尋求平臺算法的青睞也是商家的必修課。

有需求就有供給,即便外賣商家對于 AI 技術不了解,電商平臺也已經出現了專門為其定制的 "AI 生成店面圖片 " 服務,只需花費幾十元,就能設計一套帶有店鋪名稱的餐廳 AI 圖片。而且敢于使用 "AI 假照 " 的外賣商家其實也恃無恐,因為這樣做的風險幾乎趨近于零。
一方面,當下的 AI 生圖效果過于逼真,除非帶有水印,否則絕大多數人第一眼很難看出 AI 圖片與實拍圖的差異。另一方面,面對茫茫多的外賣餐廳,平臺其實也缺乏足夠的人力去進行事實核查。一個只有好處、卻沒有壞處的操作,外賣商家又豈有不趨之若鶩的理由。

如今的現實是商家不僅要給平臺支付傭金,還要付出騎手的配送費,甚至要自掏腰包補貼用戶來推廣自己,這三者相加的比例據稱占據了一份外賣訂單的 25% 以上。比如一個 30 元的訂單,商家到手的可能只有 22.2 元,如果再將人工、水電、場地租金、原材料等成本算上,用 " 利潤比刀刃還薄 " 可能也不為過。
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純外賣店也就應運而生。事實上,主打壓縮成本的純外賣店不單單省去了店面成本,后廚同樣是節流的重點。如果像正規餐廳一樣遵守《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要求的設施設備、原料管理、加工制作、供餐配送、檢驗檢測,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簡而言之,外賣商家搞 "AI 假照 " 不僅僅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有來自消費者既要物美價廉、又抵制預制菜的影響。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