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首頁悄悄 " 換血 "," 自營秒送 " 一舉搶下便利店曾經的 C 位。
11 月 5 日,京東 APP 完成首頁核心入口調整:全新的 " 自營秒送 " 專區不僅取代了原有的 " 超市便利店 " 入口,還擠進 " 品質生活區 " 前排,與品質外賣平起平坐。


與過去混雜加盟店和第三方貨源的入口不同," 自營秒送 " 中的每一件商品,從生鮮蔬菜到一瓶可樂都來自京東直營體系。用內部人士的話說:" 以前是‘幫人送貨’,現在是‘送自己的貨’。時效和品控,這次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其實這步棋早有鋪墊,今年 6 月京東物流就悄然建立了 " 秒送倉 ",將商品提前部署在社區周邊的共享前置倉,依托自營配送實現核心區域 30 分鐘達。有品牌甚至創下 15 分鐘送達的紀錄。而此次首頁入口升級,相當于將這套 " 倉配王牌 " 直接推到用戶眼前。

據商務部估算,2025 年該領域規模將達 1.5 萬億元,2030 年有望沖擊 3.6 萬億元。國信證券更是直言:不布局即時零售的平臺,未來可能面臨 GMV 負增長。
面對這樣一條黃金賽道,對手們早已聞風而動:美團閃購聯合上萬個品牌建立 " 官旗閃電倉 ",今年雙 11 首次打通線上線下;淘寶閃購則剛剛官宣即將開設 " 淘寶便利店 ",SKU 過萬并支持 24 小時營業。連配送時效也卷至 " 分秒級 ":美團喊出 "30 分鐘到手 ",京東則直接把標桿提到了 9 分鐘,并在核心區域普遍實現半小時達。
這種 " 分鐘級履約 " 在緊急需求場景中尤其具有殺傷力。據披露,雙 11 首周,京東 " 買藥秒送 " 客流量暴漲 175%,訂單量增長 160% ——畢竟,沒人愿意為了一盒感冒靈多等一小時。

京東將 " 自營秒送 " 推至首頁 C 位,本質上是在萬億級賽道上押注 " 自營 + 時效 " 的組合拳。
當美團依靠生態筑墻、淘寶憑借流量破局時,京東選擇以物流基因撕開缺口。不過,9 分鐘的極限時效能否常態化?自營模式又能否支撐起規模擴張的野心?這些問題,都將在即將到來的訂單洪流中,找到答案。
來源:星河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