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安全 + 汽車電子 " 的綜合 Tier-1 龍頭均勝電子今日登陸港股。其公開發售獲得 147.67 倍認購,國際發售部分獲得 9.78 倍認購。

圖:恒生 AH 股溢價指數走勢

公司層面,均勝電子年內股價累計上漲超過 100%,市場關注度顯著提升。當前,均勝電子 H 股相對 A 股有超 30% 的折價,從估值角度看具備一定安全邊際。登陸港股有望引入更多國際投資者、觸發 " 二次定價 "。
但僅憑折價與情緒并不足以支撐投資結論,仍需回到公司 " 價值 " 本身進行系統評估。
圖:均勝電子年內 A 股股價一路走高

均勝電子是領先的智能汽車科技解決方案全球供應商。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 2024 年收入計算,公司是中國乃至全球第二大汽車被動安全產品供應商,市場份額分別達到 26.1% 和 22.9%,同時更是全球最大的方向盤、安全帶和安全氣囊供應商之一。
從全球化能力看,均勝電子已在亞洲、歐洲、北美等主要汽車市場搭建了 "Local for Local" 平臺。其在全球擁有超過 60 生產基地與超過 25 研發中心、能夠與全球整車廠同步研發、同步供給。根據公開信息,2024 年海外客戶收入占比達 74.7%,客戶覆蓋中國與全球前十大整車廠,連續四年位列中國跨國公司 100 大與跨國指數榜首,證明其 " 深度全球化 " 的組織與客戶網絡粘性。
不難看出,公司已形成以技術、制造與客戶網絡為核心的深度全球化 " 運營體系。
然而,相較于已知的穩固核心競爭優勢,資本市場更關注的是均勝電子在新周期下的結構升級邏輯。在汽車智能化、全球化,以及具身智能兩股長浪疊加之下,公司的汽車電子業務進入訂單兌現期,機器人關鍵部件實現從 0 到 1 的實質性突破。
核心看二:智能化訂單爆發與價值量提升驅動增長
汽車電子業務是公司的核心增長引擎之一。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均勝電子已經建立起覆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新能源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完整產品矩陣。
今年以來,公司在智能座艙領域動作頻頻,技術創新亮點集中。上半年,均勝電子推出的沉浸式智能座艙 JoySpace+,集成了全域飛控旋鈕、巨幅光場屏、水晶自定義控制鍵,以及天空之境顯示屏等全新技術,兼顧視覺沉浸感與交互體驗,一經發布便獲得行業及主機廠的高度關注與好評。同時,均勝電子通過投資歐冶半導體、黑芝麻智能等芯片半導體公司,已經打造基于國內外不同芯片平臺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產品解決方案。
圖:均勝電子已推出高階智駕多款域控制器

2025 年,公司智能化訂單迎來量與質的雙重突破。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均勝電子累計新獲訂單全生命周期總金額約 714 億元,其中汽車電子業務約 318 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公司新獲訂單金額超預期達 402 億元,創下近年來歷史新高。
訂單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來自頭部自主品牌及造車新勢力,不僅包含了其多個當前市場的暢銷車型,更鎖定了多個自主品牌的下一代平臺項目。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僅 10 月公司就獲得超過 200 億元的新訂單。其中,公司新獲兩家頭部品牌主機廠項目定點,將開發并提供一系列汽車智能化產品,包括 CCU(中央計算單元)、智能網聯等產品,全生命周期訂單總額預計約為 150 億元,計劃 2027 年量產。同月,公司再次獲得約 50 億元的智駕域控、座艙車載多聯屏等全球定點項目。高端產品訂單接連落地,不僅體現了公司在智能汽車科技領域的綜合實力獲得市場認可,更帶來了顯著的產品價值量提升。
從訂單結構變化來看,公司正經歷一場系統性升級:從 " 低附加值硬件 " 提升到 " 高附加值電子 / 軟件 ",從 " 低景氣賽道 " 切換到 " 高景氣智能化 ",并從 " 單次供貨 " 逐步轉向 " 可持續迭代的電子架構 / 域控平臺 ",單車價值量、平臺粘性與跨代迭代的復用率同時提升,為公司鎖定了更具穿越周期性的收入與利潤彈性。
這種結構升級帶來的效應已體現在財務上。2025 年上半年,公司汽車電子業務毛利率同比提升 2.2 個百分點至 21.5%,智能化業務的高附加值特性已經開始在財務層面得到體現。
看點三:人形機器人業務開啟全新增長曲線
2025 年初,公司明確升級 " 汽車+機器人 Tier 1" 戰略定位,正式進入具身智能賽道。
在 4 月成立全資子公司寧波均勝具身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后,均勝電子迅速組建研發團隊、搭建產品體系,已基本完成機器人關鍵部件解決方案的搭建。目前,公司成功推出了機器人全域控制器、AI 頭部總成、能源管理系統、傳感器系列、輕量化機甲等核心產品。
這一轉型推進速度之快,體現出公司在前沿領域的執行力與體系遷移能力——這條新曲線并非 " 從零造塔 ",而是系統性遷移與復用。公司在汽車電子長期積累的多模態感知、軟硬件垂直整合、域控制器(含艙駕融合 / 智駕域)開發能力,以及在 BMS 與輕量化材料的工程化量產經驗,天然可映射到機器人核心部件平臺。
各行業專家與券商分析師紛紛指出,在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市場需求與產業鏈成熟共同作用下,2025 年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相關產業從實驗室研發正式邁入規模化商業應用的新階段。當前,國內外領先企業紛紛公布其 2025 年的量產或批量交付計劃。
在這場新工業革命中,均勝電子快速從汽車領域的 Tier 1 供應商,切換至具身智能的 Tier 1 供應商,率先實現商業化落地,搶占先機。
目前,公司已與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RIVR 等國內外頭部機器人企業建立戰略合作,產品已實現送貨或批量供貨。根據公開消息,公司已向著名的北美大客戶送樣和供貨頭部等核心零部件。另外,浙商證券研究所在研報中披露,公司已為某海外公司批量交付機器人后腦勺、頸部、肩部、膝蓋及手指等部件,正在探討下一代頭部顯示方案和頭部總成供貨;國內客戶方面,公司實現了定制化主控板的批量供貨,多種精度 IMU、定制化魚眼相機等傳感器陸續送樣。
根據媒體消息,近期智元機器人發布其重磅新品——精靈 G2 人形機器人,并宣布將同步開啟與均勝電子過億元采購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正式落地汽車零部件制造場景。據智元機器人相關人士介紹,精靈 G2 是智元機器人在工業、制造領域的主打產品,目前已獲得數億元訂單。均勝電子兄弟均普智能公司宣布,其機器人年產能將擴產至 3000 余臺,側面印證了機器人業務蓬勃發展。
均勝電子通過機器人業務這一 " 新曲線 ",正在打開一個遠超汽車產業的增長想象空間。
據 MarketsandMarkets 的預測,203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 152.6 億美元,2025-2030 年復合增長率為 39.2%;據中國信通院預測,2045 年后,我國在用人形機器人或超過 1 億臺,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 10 萬億元級別。
另外,基于汽車模式向機器人模式的自然延伸,有利于進一步釋放 " 汽車工程體系 × 機器人新場景 " 的乘數效應,結果往往是 "1+1 遠大于 2" 的故事。
看點四:基本盤穩健,盈利能力的持續修復與提升
汽車安全仍是 " 盈利壓艙石 "。公司在安全業務上通過垂直一體化與全球產能重構提升效率(例如核心零部件自制與產線優化),疊加組織運營改善,帶動整體毛利率穩步提升,經營質量顯著向上,為智能化與機器人投入提供穩定現金流與利潤護城河。
根據均勝電子剛發布的 A 股三季報,2025 年前三季度,均勝電子延續了上半年的增長勢頭,實現營業收入約 458 億元,同比增長 11.45%;歸母凈利潤 11.2 億元,同比增長 19%,其中,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約 4.1 億元,同比增長約 35.4%,環比增長約 12.4%。公司整體毛利率持續提升,前三季度同比提升約 2.7 個百分點至 18.3%;第三季度同比提升約 2.9 個百分點至 18.6%,其中汽車安全業務毛利率提升至約 17.2%,雙雙錄得近年來最優水平,顯示盈利能力顯著修復。報告期末,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約 36.4 億元,保持充沛。這些財務指標的良好表現,證明了公司成長邏輯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預計這一趨勢仍將延續。
這一系列數據驗證了均勝電子 " 修復—成長—再加速 " 的內在邏輯。汽車安全通過全球化效率提升帶來利潤修復與現金流回正,新業務依托技術與訂單兌現帶動結構升級,整體經營韌性顯著增強。
公司在港股上市進一步為其囤足彈藥。根據招股書,均勝電子港股上市募資資金將用于公司的汽車智能解決方案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智能制造升級與供應鏈優化、海外業務拓展及潛在標的的投資與并購。
從投資邏輯看,均勝電子的成長路徑呈現出清晰的 " 三重共振 " 結構:短期,汽車安全業務利潤率修復帶來業績彈性;中期,智能汽車訂單逐步量產,驅動收入與估值上行;長期,人形機器人業務打開全新成長天花板,重塑公司成長曲線與想象空間。
隨著其正式登陸港交所,公司有望獲得國際資本的重新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