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以來,豬價快速下跌,全行業面臨階段性虧損。"2025 年 11 月 4 日,全國生豬養殖龍頭企業溫氏股份(300498.SZ)在其發布的公告中如是稱。
根據中國農業信息網數據,今年以來全國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指數(下稱 " 豬價 ")持續下跌,并于 10 月 13 日創下了近七年新低,報 14.55 元 / 公斤。但也正是從 14.55 元 / 公斤起,豬價開始企穩回升,至 11 月 4 日報收于 16.17 元 / 公斤,三周時間上漲了 11.13%。
那么,豬價短期內的強勁反彈勢頭,會帶來生豬養殖業的困境反轉嗎?
國信期貨農產品分析師覃多貴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消費端來看,雖然每年 11 月至次年 1 月是消費逐步增加的時間段,但消費旺季并不意味著豬價便會上漲," 考慮到前期仔豬出生情況及二次育肥帶來的供應壓力后移,預計本輪豬價反彈的持續性有限 "。
全行業面臨階段性虧損
Wind 平臺信息顯示,包括溫氏股份、牧原股份(002714.SZ)等在內,當前生豬養殖業的上市公司共有 7 家(不包括新三板)。根據剛剛披露的 2025 年第三季報,上述 7 家豬企第三季度的業績,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具體來看,7 家豬企第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為 704.43 億元,低于第二季度的 757.72 億元和去年第三季度的 780.48 億元;實現的歸母凈利潤為 57.68 億元,更是遠遠低于第二季度的 79.62 億元和去年第三季度的 162.99 億元。
在這背后,是豬價在今年前三季度持續走低,從 1 月 2 日的 21.23 元 / 公斤跌至 9 月 30 日的 16.52 元 / 公斤,跌幅高達 22.19%。而這,僅僅是本輪豬價下跌行情的冰山一角。
Wind 數據顯示,豬價在 2024 年 8 月份創下了 27.89 元 / 公斤的階段高點后便 " 倒 V 型 " 反轉向下,進入 2025 年 9 月份后,更是呈現加速下跌勢頭,并于 2025 年 10 月 13 日跌破 2021 年創下的 14.79 元 / 公斤的階段低點,報 14.55 元 / 公斤,創下了近七年半以來新低紀錄,距離 2018 年 5 月份的低點 13.56 元 / 公斤僅一步之遙。
這樣的跌法,顯然讓行業吃不消。記者留意到,溫氏股份在 11 月 4 日披露的接受易方達基金等機構調研的公告中,兩度提及 "10 月份全行業面臨階段性虧損 " 的現實狀況。
但讓人奇怪的是,在本輪豬價下跌期間,尤其是進入加速下滑期的第三季度,上市豬企們的出欄量卻在不斷增加。其中,溫氏股份 7 月、8 月、9 月的單月生豬出欄量分別為 316 萬頭、325 萬頭、333 萬頭;新希望的則分別為 130 萬頭、134 萬頭、139 萬頭。
圖表 1:豬價走勢圖

對此,溫氏股份的相關人員向記者表示,公司三季度出欄量增多,主要系對應年初投苗增多疊加生產經營成績提升所致,因為按照仔豬到肉豬的正常生長過程,正好對應在三季度出欄。他進一步表示,隨著豬價的快速下跌,溫氏股份堅持穩健運營策略,持續降低資產負債率,從而降低財務風險,"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負債率已經降至 49.40%。未來,我們將保持生產經營長期穩定,進一步提升資金安全和風險抵御能力 "。
期貨持倉大幅增加
從 10 月下旬開始,全國各地氣溫開始明顯下降。一般而言,隨著氣溫下降,居民對高脂肪肉類需求增加,從而提升豬肉需求。記者在走訪了多家農貿市場之后,得到的反饋信息也基本一致:" 近期豬肉銷量明顯回升。"
11 月 4 日清晨,雖然不是周末,但在深圳葵涌惠民綜合市場的豬肉檔區域卻人聲鼎沸。" 一來,氣溫下降刺激了大家對肉類的需求;二來,現在正是開始著手腌臘、灌腸的季節,所以近期豬肉的銷量有明顯的增多。" 在這個市場經營豬肉販賣生意多年的陳老板對記者表示,每年的 11 月份到春節,都是豬肉的傳統消費旺季,其間價格會逐步走高;疊加現在豬價那么便宜,今年底這個旺季很有 " 睇頭 "。
正是從臨近旺季的 10 月 13 日起,豬價在創下 14.55 元 / 公斤的近七年新低后,便以強勁反彈的姿態進入旺季,至 11 月 4 日已漲至 16.17 元 / 公斤,三周時間上漲了 11.13%。但現貨市場如此強勁的反彈勢頭并未傳遞到期貨市場:生豬主力合約 2601 直到 10 月 17 日下探至 11655 元 / 噸后才跟隨現貨反彈,但隨后繼續大幅殺跌,并于 11 月 3 日創下該合約上市以來的新低 11580 元 / 噸后,才于 11 月 4 日和 11 月 5 日小幅反彈。
與此同時,生豬加權指數的總持倉量(所有合約的匯總)近期迅速飆升,不斷刷新自 2021 年上市以來的最高持倉紀錄,至 11 月 4 日,已達到 362390 手,其中 2601 合約為 146297 手,均處于歷史最高值。
期貨持倉的大幅增加,通常意味著新資金流入市場,多空雙方分歧在加大。顯然,對于本輪豬價的旺季回升,究竟是新一輪豬周期的到來還是下跌中途的 " 死貓反彈 ",整個市場存在巨大的分歧。
" 近期豬價的反彈,背后存在三大因素。" 覃多貴向記者表示,首先,在經過豬價長期下跌后,二次育肥于近期進場抄底從而形成支撐;其次,近期的降溫天氣確實對終端豬肉消費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此外,大型企業因為此前出欄計劃完成得比較好,因此 10 月底有一定縮量,也從供應端對豬價的上漲形成助力。
"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其實是把雙刃劍。" 覃多貴介紹稱,二次育肥就是有育肥舍的養殖戶將大企業出欄的標豬買過來繼續育肥,待養至更高的體重后出欄。例如買入 110-125 公斤 / 頭的標豬,育肥一到兩個月后,養至 150-170 公斤 / 頭再次出欄。因此,二次育肥入場時,市場對標豬的需求確實增加了從而對豬價形成短期的提振作用,但二次育肥買過去的豬并沒有消失,最終還會流回到市場,而且出欄時每頭豬的折肉量較之前有明顯的提升。換句話說就是,供應壓力在往后移的同時也在增加,中期反而會對豬價形成更大的新壓力。
" 雖然,從消費習慣來看,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 1 月確實是豬肉消費逐步增加的時間段,等過了春節之后才會轉淡,但消費旺季并不意味著豬價就會上漲。" 覃多貴強調稱,根據仔豬出生數量推算,到 2026 年一季度,國內生豬出欄量將呈現逐步增加的格局;再疊加二次育肥帶來的供應壓力后移,春節后淡季來臨時,豬價會面臨較大的壓力。因此,預計本輪豬價反彈的持續性有限。
" 反內卷 " 如何演繹?
11 月 4 日,中郵證券分析師王琦在其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中表示,2024 年 5 月以來生豬產能增加,對應著 2025 年四季度及 2026 年一季度供給繼續增加,豬價目前并不具備大幅反彈的基礎。
" 但生豬行業‘反內卷’持續加碼,農業部、發改委、行業協會等多方多次召開會議,圍繞‘控產能、降體重、限二育’精準發力。" 因此,王琦認為,隨著政策執行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疊加當前豬價處于低位,預計近期產能去化將有所加速,明年下半年豬價有望迎來新一輪上行趨勢。
記者留意到,今年以來(尤其是下半年以來)," 反內卷 " 成為了生豬養殖行業的主旋律,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主要從能繁母豬存欄量和二次育肥行為規范兩方面進行產能調控。比如,7 月 23 日農業農村部召開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便提出要適當調減能繁母豬存欄量,減少二次育肥,嚴控新增產能等要求;其后,在 8 月 13 日中國畜牧業協會召開的會議中,更是明確提出要調減 100 萬頭能繁母豬的任務目標。
對于上述 " 反內卷 " 政策措施對行業企業的影響,上述溫氏股份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生豬產能調控政策,主動配合淘汰低效產能,合理調降能繁母豬數量。同時,公司也將聚焦生產經營核心,通過強化管理、提升技術水平,推動生產成績持續改善,以 " 高質量發展 " 實現長期穩健運營。
覃多貴亦向記者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前期頭部企業在降體重、限二育兩個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執行,對此前的豬價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后期的關鍵是 " 控產能 " 能否導致能繁母豬存欄量的較快縮減。
" 目前國家層面確實是給到了一個調減 100 萬頭能繁母豬的目標,并將指標分解到各省。至于效果,后期還得觀察各地方的實際實施情況。" 覃多貴認為,總體來說,考慮到國家政策導向及當前行業盈利已經進入虧損區間的現狀,預計明年下半年豬價會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