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聯萬象,作者|萬爺
平涼市崆峒區的轉馬臺一帶,一座資源總量達 7 億噸的 " 寶藏 " 從地下被喚醒。同時被喚醒的,是有色產業的雄心壯志。
近日,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發布消息,在平涼市崆峒區探獲一處資源總量高達 7 億噸的大型冶鎂白云巖礦床。這一發現不僅刷新了甘肅省在礦產資源勘探領域的紀錄,也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為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輕質金屬原料,鎂及其合金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電子通信等領域的地位日益凸顯。此次探明的巨型礦床,為我國的有色產業和高端制造發展,均增添了重要砝碼。
礦業新突破
本次甘肅平涼新礦床的品質和量級,均超乎業內的想象。
從成礦地質背景來看,該礦床賦存于中元古界薊縣系王全口組淺海相碳酸鹽巖地層中,這一地層序列在華北地臺西緣廣泛分布,但其冶鎂白云巖的富集程度與規模尤為罕見。
勘查數據顯示,礦區共圈定 5 條呈層狀產出的主礦體,單礦體厚度介于 15-45 米之間,延展長度超過 3 公里,呈現出規模大、連續性好、產狀穩定的顯著特征。
在礦石質量方面,巖芯取樣分析結果顯示,MgO 平均含量達到 20.67%,顯著高于工業品位要求。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礦石中鈣鎂比接近理想值,有害雜質含量低于行業標準,這使得該礦床兼具冶金級和耐火材料級雙重應用價值。
根據現有勘探數據估算,資源總量達 7 億噸,若按金屬鎂轉化率 12% 計算,理論上可提取金屬鎂 8400 萬噸,足以滿足我國未來 20 年的鎂資源需求。
該礦床的開發條件同樣優越。礦體埋藏淺,覆蓋層薄,絕大部分資源適于露天開采。礦區地處隴東黃土高原與六盤山交界地帶,距離平涼市區僅 30 公里,周邊 G70 福銀高速、寶中鐵路等交通干線構成便捷的物流網絡。
這種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的疊加,為后續產業化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礦區周邊還伴生有 3 億余噸建筑用白云巖資源,可實現資源的梯級利用與綜合開發,進一步提升項目經濟效益。
巨大產業潛力
冶鎂白云巖作為提取金屬鎂的核心原料,其戰略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日益凸顯。
從產業鏈角度分析,這 7 億噸資源將通過 " 原料 - 材料 - 制品 " 的轉化路徑,催生出一條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在初級加工階段,礦石經煅燒、還原等工藝可制成金屬鎂錠;在中游領域,鎂合金材料因其輕質、高強、減震等特性,正逐步替代傳統金屬材料;終端應用則覆蓋汽車輕量化、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及 3C 電子產品等高端制造領域。
當前全球鎂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革。隨著新能源汽車對輕量化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單車用鎂量正從目前的 5-8 公斤向 15-20 公斤躍升。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預測,到 2030 年,我國鎂合金市場規模將達到 2000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在 12% 以上。
甘肅這座巨型礦床的適時出現,將有效緩解我國鎂資源對外依存度偏高的現狀,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穩定的原料保障。
在區域產業布局中,該礦床的開發將產生顯著的集聚效應?;谫Y源就地轉化原則,可規劃建設 " 采礦 - 選礦 - 冶煉 - 深加工 " 一體化產業園區,吸引下游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
初步測算顯示,若按年產 100 萬噸金屬鎂的規模計算,可直接創造就業崗位 5000 個,帶動相關產業鏈就業 2 萬余人,年工業增加值超過 300 億元。
更重要的是,這將改變我國鎂產業 " 東強西弱 " 的格局,使甘肅從資源大省向產業強省邁進。
盤活有色大棋
甘肅平涼探獲的 7 億噸冶鎂白云巖巨礦,猶如一記重槌敲響了中國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新鐘聲,將從供應鏈、產業結構和國際競爭力三個維度重塑行業發展格局。
這一重大發現恰逢其時,正值我國制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其意義遠超單純的資源儲量增加。
首先,這一發現將從根本上鞏固我國鎂產業的供應鏈安全。中國雖長期占據全球原鎂供應主導地位,但優質原料資源的分布不均始終是產業發展的隱憂。
此次探明的巨量高品質資源,其 MgO 平均品位高達 20.67%,且埋藏淺、易開采,堪稱罕見的優質資源。這不僅將我國的鎂資源保障年限從現有的 15 年大幅延長至 35 年以上,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從資源到材料的完整產業鏈閉環。
在近年來國際鎂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這一穩定可靠的原料供應基地,將為下游應用領域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有效抑制因原料短缺導致的價格劇烈波動。
其次,這一資源突破將加速有色金屬產業的結構性升級。冶鎂白云巖作為提取金屬鎂的核心原料,其穩定供應將直接推動鎂合金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當前新能源汽車輕量化、航空航天裝備升級、電子通信設備迭代的浪潮中,鎂合金因其優異的比強度和減震性能,正成為替代傳統材料的首選。有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下游企業可以更加大膽地投入研發,擴大鎂合金在汽車輪轂、電池托盤、機身框架等關鍵部件的應用比例。
這種由原料到材料再到產品的全鏈條協同發展,將有力推動我國有色金屬產業從初級加工向高端制造躍遷。
再者,這一資源儲備將顯著增強我國在全球有色金屬市場的話語權。隨著 7 億噸資源量的注入,中國在鎂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將從單純的生產成本優勢,轉向資源、技術、市場的全方位優勢。
這將促使國際鎂定價機制更加合理化,減少非市場因素的干擾。同時,充足的資源儲備也為我國有色金屬企業 " 走出去 " 提供了更強底氣,可以通過技術輸出、標準制定等方式,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從 " 資源出口 " 轉向 " 技術輸出 " 和 " 標準輸出 "。
結語
7 億噸,不僅是一個資源數字的突破,更是中國有色金屬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
它將在保障供應鏈安全、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為中國從 " 制造大國 " 向 " 制造強國 " 轉變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撐。
隨著綠色開發理念的深入實踐與智能化技術的全面應用,這片沉睡億萬年的礦藏,必將煥發出時代光彩,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注入源源不斷的 " 鎂 " 麗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