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超頻道
2009 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內,張旭豪和他的幾位同學為了解決自己的晚餐問題,用幾部二手手機和幾輛二手電動車做了一個送餐服務,最初名為 " 飯急送 ",后來成了家喻戶曉的 " 餓了么 "。
16 年后,餓了么 App 可能要改名了,或者說更準確的說法是——餓了么要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了。
這幾天,相關話題受到熱議,在多個應用市場,餓了么 app 圖標已顯示 " 雙 11 淘寶閃購 " 字樣,Slogan 變為 " 外賣放心點,美食準時達 "。有媒體報道稱,這一版本的 App 正處于灰度測試階段,僅對部分用戶開放體驗。對此,餓了么與淘寶雙方暫無官方回應。
雖然只是灰度測試,但我認為餓了么 App 徹底更名為淘寶閃購的可能性很大。只不過,某些 " 餓了么已死 " 的論調我并不認同,個人覺得,對餓了么來說," 成為淘寶閃購 " 恐怕才是最佳歸宿。
不只是一款 App
餓了么并不只是一款 App。餓了么 App 是餓了么面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前端平臺,但餓了么業務的核心還有即時配送系統,商家體系以及對物流、商流的精準調度系統,這些正是阿里即時零售和大消費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也就是說,餓了么的后端能力和價值不只是不會消失,反而會被進一步加強。
不過,外界能明顯感受到,餓了么正在全面強化淘寶閃購屬性。在餓了么 App 測試更名淘寶閃購 App 的同時,餓了么騎手工服已升級成強化淘寶閃購形象的 " 橙色制服 "。可預見,餓了么后端也可能會逐步弱化 " 餓了么 " 的品牌元素,比如餓了么 App(商家版)可能就會更新成 " 淘寶閃購商家端 ",但改名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最佳歸宿
對餓了么 App 來說,「成為淘寶閃購」或許才是其最好的歸宿,這意味著餓了么在阿里的戰略價值一下變得清晰起來。
2015 年前后,移動支付大戰如火如荼,本地生活一夜成了巨頭們的心頭好。當時百度重注 O2O 戰略并擁有糯米這張牌,騰訊成了美團最大股東,阿里以及螞蟻則戰略投資餓了么。在昔日的 BAT 三巨頭加持下,美團外賣、餓了么和百度糯米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外賣代理人大戰,最終以美團外賣與餓了么的勝出告終,百度糯米外賣被餓了么以 5 億美元低價拿下。2018 年,阿里又以 95 億美元的巨資,收購了餓了么。
彼時,阿里正在全面落地 " 新零售 " 戰略,重點仍在大潤發、銀泰百貨、盒馬等實體零售業務上,餓了么的價值并未體現出來。23 年,隨著阿里戰略轉向,餓了么一度被傳將被賣身給抖音,雖然事后雙方辟謠,但至少在外界看來,餓了么在阿里的定位多少是有些模糊的。
25 年,京東攪局外賣市場。當全行業重新審視外賣特別是即時零售的價值時,大家才明白此前的 " 餓了么賣身說 " 顯得有些荒誕。因為,在阿里要打造的融合購物與生活服務的大消費平臺里,以餓了么為基建的即時零售已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5 月,阿里在淘寶 App 內上線淘寶閃購頻道,在餓了么加持下全面參與外賣大戰。隨著淘寶閃購的規模化上量,阿里讓餓了么 App 成為淘寶閃購 App,與淘寶內的 " 閃購 " 頻道成為雙入口,表明其加速整合資源、堅定投入大消費戰略的決心。

對餓了么來說,成為淘寶閃購,也等同進入阿里戰略核心。客觀來說,這將是餓了么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進入阿里后的最佳歸宿。
更名的必然邏輯
從餓了么的發展歷程來看,餓了么 App 更名其實也有著一定的必然性。
多年前餓了么就上線了送花、送藥、送物等非餐業務,并提出 "Everything 30min(30 分鐘送萬物)" 的發展理念,后來更是將即時零售作為核心戰略。
2023 年餓了么 "iPhone" 首發更是引發高度關注,當年其宣布已與近 500 家品牌深度合作,成功助力品牌實現單月交易額過億、與品牌一同打造了 10 余個億級單品,涵蓋紙品、糧油、母嬰、乳飲、零食等非餐類目。
在業務層面,餓了么事實上已成為 " 什么都能送 " 的即時零售平臺,因此外界一直都很關注,餓了么會不會改名?跟美團外賣、京東秒送的不同點在于," 餓了么 " 是一個跟 " 吃 " 強相關的名字,但在用戶、商家、騎手的心智中,餓了么卻早已不再只是關于 " 吃 " 的平臺。
前些年," 餓了么更名 " 甚至多次成了互聯網上的熱梗,餓了么團隊也曾順勢展開一波 " 改名 " 營銷,征集網友創意 " 更名 " 成 " 困了么 "、" 渴了么 "、" 偷吃夜宵了么 "、" 遛娃了么 ",堪稱 " 改了一萬個名字 ",以強化餓了么 " 餓了么送萬物 " 的平臺新屬性。
然而,真要徹底改名,對餓了么來說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經營 16 年來," 餓了么 " 這三個字本就具備極高的品牌價值," 餓了別叫媽,叫餓了么 " 這樣的廣告語早已深入人心,直接將餓了么更名,不論是理性還是情感上,均需要很大的決心。
但因為顧念舊名就廢未來,斷然不符合業務的長期利益,更無法匹配市場 16 年后早翻天覆地的新需求。" 餓了么 " 這個名字有著極強餐飲屬性,用戶心智越強,愈發會阻礙其在用戶一側關于非餐品類的心智滲透,畢竟對消費者來說,大家在越來越多 " 不餓 " 的時候也會上餓了么點外賣。因此也可以說," 餓了么 " 這個名字在事實上已成為餓了么 App 拓展即時零售業務的包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更名的需求并非餓了么獨有的。外賣平臺在發展成即時零售平臺的進程中,都面臨著 " 心智重塑 " 的挑戰,比如美團外賣的業務邏輯一度均圍繞餐飲場景設計,外賣柜過去叫 " 取餐柜 ",用戶買了數據線收到的提醒是 " 您的餐到了 ",這些細節問題被平臺點點滴滴地優化。
餓了么更名則需要極強的決策魄力,外力的推動也成了催化劑。25 年,隨著即時零售大戰爆發,餓了么支持淘寶閃購快速崛起。在阿里資源傾斜下,淘寶閃購日訂單峰值在今年 8 月就達到了 1.2 億單,周日均訂單量達到 8000 萬單,帶動閃購整體的月度交易買家數達到 3 億,對比 4 月增長 200%。在業務規模起來后," 淘寶閃購 " 成為主品牌的時機已趨于成熟,餓了么 App 更名為淘寶閃購 App 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也是阿里回應用戶、商家、騎手需求的舉措。對餓了么來說,舍棄沿用 16 年的經典名稱則是舍小取大的格局,也是告別過去、擁抱變化、布局未來的里程碑動作。
阿里即時零售的底牌
回看 25 年這一輪外賣閃購大戰,京東下場點了一個炮仗就撤了,結果卻警醒了阿里,并與美團狠狠地干上了。阿里和美團如此重視外賣,并非盯上了餐飲行業的 " 三瓜倆棗 ",而是瞄準了零售行業下一個萬億級蛋糕 " 即時零售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估算顯示,2025 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攀升至 1.5 萬億元;到 2030 年則有望達到 2 萬億至 3.6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保持在 25% 左右。也正因為此,今年雙 11,阿里、京東和美團均將即時零售當成核心戰場。
對阿里來說,即時零售不容有失。防守層面,美團閃購意在本地再造一個淘寶,阿里 "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進攻層面,隨著遠場電商的滲透率見頂,即時零售在事實上已成為電商行業以及本地零售的 " 全村希望 ",遠場與近場融合的大消費將給阿里零售板塊開拓新的增長曲線。
餓了么的存在,讓阿里可以游刃有余地應對這場新的戰事。
盯上即時零售這塊肥肉的除了阿里、京東、美團外,還有抖音和拼多多,前者已與餓了么合作進軍外賣市場,后者旗下的社區團購業務多多買菜正在上海試點自建前置倉,計劃上線即時配送服務。然而,美團外賣與餓了么幾乎已聯手瓜分了整個外賣市場,其他平臺很難撼動當前的格局,這也意味著,短期內,即時零售將會是阿里與美團的游戲。
阿里旗下的淘寶閃購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是因其并不需要像京東、抖音們一樣從 0 到 1 搭建基礎設施,而是可以直接使用餓了么的基建能力。蔣凡在阿里 Q3 財報會上也表態,餓了么這些年的進步 " 不一定體現在市場份額上,而是基礎能力建設。淘寶閃購能在短期內取得快速發展體現了餓了么的能力。餓了么與淘寶的整合為阿里投資遠近場結合提供了堅實基礎。"
或許正是因為嘗到了這一先手棋的甜頭,阿里最終決策由餓了么升級成淘寶閃購 App,而不是另起爐灶再做一個新 App。未來,化身淘寶閃購的餓了么,以及其背后積蓄多年的基礎能力,恐怕也將成為阿里在新一輪即時零售大戰中的最大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