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藍鯊財經社,作者 | 簡安,編輯 | 盧旭成
" 所有行業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這句話在當下 AI 浪潮下重新得到印證,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AI 玩具。
隨著大模型等 AI 技術取得突破式進展, AI 玩具逐漸從概念走向市場。尤其今年以來,多款熱門爆款 AI 玩具的出現,讓其成為當下增速最快的賽道之一,2025 年也被視為 "AI 玩具元年 "。
然而,剝開光鮮的外衣,硬件困境、渠道短板、用戶接受度低等一系列問題浮出水面。這些暗藏的問題和挑戰,都昭示著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AI 玩具市場看著很美,但離真正的成功還很遙遠。
風口上的狂歡
AI 玩具這場風,其實從去年就已經刮起來了。
據藍鯊財經社不完全統計,2024 年至今,國內 AI 玩具賽道已發生至少 31 起投融資事件,其中 2025 年以來的主要投融資就有 16 起,且不乏多起億級、千萬級投資,投融資數量和金額雙增長。

資本追捧的背后,是 AI 玩具頗具想象力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
據市場研究公司 Market Research Future 的數據,2024 年全球 AI 玩具市場規模已突破 110 億美元,預計 2030 年將達 580 億美元,年均增速超 20%。
京東與深圳市玩具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AI 玩具消費趨勢白皮書》也顯示,預計到 2030 年,AI 玩具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量級,年復合增長率超過 50% 以上;國內市場規模也有望突破百億,年復合增長率超 70%。
終端消費數據則直觀展現 AI 玩具的火爆程度:比如躍然創新去年推出的 AI 掛件玩具 BubblePal,至今累計銷量已突破 25 萬臺,單品銷售額超 1 億元;今年 8 月新出的第二代產品—— AI 互動玩具 CocoMate,更是首發即罄。另一家品牌珞博智能推出的 AI 陪伴產品——芙崽 Fuzozo 表現也亮眼,今年 618 在京東平臺首發,上線 10 分鐘就賣出 1000 臺,大促全程銷量在京東潮玩品類中僅次于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旗下單品。
京東平臺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AI 玩具銷量環比激增 6 倍,同比增速超 200%。深圳、上海等地潮流科技體驗店的 AI 玩具品類占比也超過 30%,部分門店單月上新就有 10 余款。
除此之外,AI 玩具還有著較高的利潤空間(IP+AI+ 玩具)。數據顯示,傳統玩具行業毛利率基本在 20%-30%,但玩具 AI 化后,價格要比傳統毛絨玩具高出 5-10 倍。據紅杉中國、金沙江等機構投資人的觀點,這是因為疊加了 IP(奧特曼等)帶來的情緒價值,以及 AI 帶來的科技溢價。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報告也指出,定價 300-400 元的基礎款 AI 玩具,毛利率大概在 50%-65%;1500-3000 元的中高端產品,毛利率維持在 70%-85%,而 LOVOT、特斯拉機器人等個別高端產品的毛利率,更是達到 90% 以上。
如此龐大的市場潛力及巨大的利潤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截至 2025 年 6 月,我國 AI 玩具存續 / 在業企業數量已經達到 1766 家。科技創新企業、傳統玩具廠商、互聯網科技公司、IP 儲備公司等,都紛紛涌入 "AI 玩具 " 這張牌桌,試圖搶占先發優勢。
多重共振的結果
通常情況下,一個產品或行業發生革命性變化,往往有兩個層面的驅動因素:要么是技術領域出現重大突破,要么是用戶需求發生顯著變化。而 AI 玩具的爆發式增長,則是技術、市場、用戶需求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
所謂 AI 玩具,與傳統玩具的核心區別在于,其能借助多模態交互、情感計算、表情分析、自然語言處理、仿生記憶、深度學習等技術,實現高度擬人化的互動與回應,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沉浸式的學習、陪伴或娛樂體驗。
而 AI 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是這一切想象落地的基礎。近兩年,以 ChatGPT、DeepSeek 等為代表的大模型日趨成熟,加上芯片、傳感器等硬件的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讓 AI 玩具從早期的簡單指令響應、預置答案式有限交互,向更深層次的情感鏈接、交互陪伴演進。
更關鍵的是,多數 AI 玩具都是借助大模型的 API 調用模式來實現智能化功能,這使得其技術門檻極大降低——以前開發一個 AI 玩具,要自己搭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整套技術棧;但現在,只要會調用 API,就能做 AI 玩具。
與此同時,隨著 2025 年 DeepSeek 的開源,通義千問、百度文心一言、豆包等大模型大打價格戰,進一步降低了開發成本。一位 AI 玩具創業者就告訴藍鯊財經社:" 現在選模型主要看成本,誰便宜,我們就用誰。"
情感陪伴需求的持續增長,也帶動 AI 玩具市場進一步爆發。過去,玩具更多被視為 " 兒童專屬 " 的功能性或者教育性產品。但今天,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獨居人群的增加、老齡化趨勢,甚至粉絲經濟、谷子經濟等,催生了大量情感陪伴需求。
這種需求的疊加,使得 AI 玩具跳出 " 兒童專屬 " 的傳統認知,開辟出一個覆蓋兒童、 Z 世代年輕人、獨居群體、老年人的全齡層市場。而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和使用場景,市場上也出現了差異化定位的 AI 玩具產品。
比如躍然創新的 BubblePal 和 CocoMate,主打兒童陪伴與啟蒙;珞博科技的芙崽 Fuzozo 是面向成年女性的情感陪伴;奇點靈智即將推出的新品,則鎖定在 3-8 歲幼齡兒童的英語早教,通過主動互動引導孩子開口說英語……

此外,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玩具產業本身完善的供應鏈,也為 AI 玩具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市場土壤。
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 " 人工智能 +" 行動計劃,強調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及互聯網平臺,推動 AI 與傳統行業、新型行業深度融合;今年 3 月發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又明確提出,開展 " 人工智能 +" 行動,促進 " 人工智能 + 消費 ",開辟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
而作為全國最大的玩具生產基地,廣東擁有超 2 萬家玩具制造企業,形成從原材料供應到研發設計、模具制造、包裝物流、渠道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這意味著在廣東,一個 AI 玩具可以 " 足不出省 " 就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落地。
不久前,廣東又官宣 " 千億 AI 玩具產業規劃 ",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玩具產業,重點培育建設汕頭、東莞、深圳等重點產業集群,這將為 AI 玩具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供應鏈支撐。

離成功還很遠
盡管前景非常廣闊,但從當下行業現狀來看,AI 玩具并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至少到目前為止,市場上還尚未出現一款年銷量超百萬的爆款產品。這與資本市場的狂熱形成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AI 玩具創業的成功率也很低。一位 AI 硬件創業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他聊過的四五十家 AI 玩具創業公司,目前活下來的只有 2-3 家。而仔細研究后會發現,高淘汰率背后,是 AI 玩具行業繞不過的幾道坎兒。
首當其沖的就是 " 硬件坑 "。雖然大模型 API 調用的成本很低,但要讓 AI 玩具真正 " 流暢交互 "" 精準共情 ",還需要強大的硬件作為支撐。這其中,高性能芯片、精密傳感器、長續航電池、穩定的網絡模塊等,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甚至成為產品的致命短板。
比如傳感器的精準度問題。AI 玩具要實現情感交互,需要借助攝像頭、麥克風、觸摸傳感器等采集用戶的表情、語音、動作等信息。但受限于成本和體積,多數 AI 玩具的傳感器精度有限,經常出現錯誤識別、反應遲鈍等現象,使得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而針對用戶表情、聲音、動作等信息的采集與存儲,又帶來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方面的擔憂。盡管多數 AI 玩具廠商都強調 " 重視數據安全 ",但消費者對于 " 數據泄露 "" 信息濫用 "" 隱私保護 " 等方面的疑慮始終存在。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讓消費者真正放心,是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銷售渠道也是 AI 玩具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AI 玩具雖然通過搭載 AI 技術,實現了智能化交互和情感陪伴等功能,但其本質上還是一個硬件產品,最終的目標是 " 賣出去 "。
但目前的情況是,線上渠道雖然發展迅速,但流量紅利已經見頂," 賣貨基本靠投流 " 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轉化率卻并不能完全保證,獲客成本居高不下;線下渠道進入成本高、覆蓋范圍有限,需要大量依賴代理商,這需要做地推等苦活累活,而現在的很多 AI 玩具創業團隊都沒有 " 地推 " 經驗。相比 " 做出來 ",將 AI 玩具 " 賣出去 " 似乎更加困難。
目前,雖然有部分 AI 玩具產品借助有影響力的 IP 迅速打開市場,甚至實現產品溢價,但對于消費者而言,IP 只是 " 加分項 ",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并非影響消費決策的核心因素。AI 玩具產品能否真正留住用戶,最終還是要靠產品本身的交互體驗和實用價值。
更重要的,是用戶接受度較低的問題。當前社交媒體上,針對 AI 玩具的吐槽遠遠多于贊美, " 交互卡頓 "" 機械式回復 "" 答非所問 "" 人工智障 " 等是高頻槽點。有購買過某款 AI 玩具的消費者更是直言:" 花 499 元買了個垃圾。"
此外,產品收費模式不合理、網絡不穩定、售后服務差等諸多問題,也進一步放大了用戶的不滿情緒,直接導致 AI 玩具的用戶留存率較低、退貨率居高不下。有媒體報道,AI 玩具的退貨率高達 30%-40%。
綜上,AI 玩具的確看著很美,技術突破、需求升級、資本追捧、市場廣闊,充滿想象空間。但從熱鬧到成熟,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條路需要的,不僅是技術的突破和資本的加持,更需要耐心、專注和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