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盤古智庫
一、什么是 " 新大航海時代 "?
我們正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節點。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堪比地理大航海的文明轉型。十五世紀,人類駕著帆船穿越驚濤駭浪,用羅盤和勇氣打破了大陸之間的隔絕;今天,我們正駕駛著由 AI 驅動的 " 方舟 ",駛向未知的海域。
這個時代,我稱之為 " 新大航海時代 "。它由三個關鍵要素共同構成:
底層動力:人工智能技術
業態載體:智能產業
社會特征:靈識社會
新大航海時代的底層源代碼,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技術革命。不是一般的科技進步,而是一場堪比工業革命的底層變革。AI 就是這個時代的風帆,推動整個文明加速向前航行。
新大航海時代的產業載體,是智能產業和數字化產業。未來一切產業都將建立在數字化的基礎之上。無論是種植、制造、醫療還是教育,所有行業的底座都將是數據與算法。
新大航海時代的社會形態是 " 靈識社會 "。什么是靈識社會?盤古智庫為此專門發布了一個課題。
簡單講,在靈識社會,極少數具有深刻洞察力、創造力和精神引領能力的人——我稱之為 " 靈識人物 " ——將成為社會進步的核心引擎。他們以思想、遠見和突破性創造,主導這個時代的方向。
通俗地說,靈識社會,是天才決定的,是英雄推動的。全世界 80 億人中,可能只有十萬人具備這樣的靈識與使命——他們是火種,是燈塔。其余的人,更多是在應用、管理、維護、傳播這些火種帶來的成果。
這就是我所說的新大航海時代。
二、新大航海時代的多重變革: 從生產到倫理的全面重構
生產邏輯、個體價值和宏觀格局正在深刻重構。生產資料、生產力、生產關系、就業形態、組織結構、家庭模式、社會關系、地緣政治、財富積累方式等多個維度均面臨變革。在新大航海時代,幾乎所有既定范疇都面臨 " 重新定義 "。
1. 生產資料的變革:從占有到流動
我們正經歷一場根本轉變:生產資料變了。農業時代,土地是命脈;工業時代,石油、電力是核心;今天,AI 驅動的新大航海時代,數據、算力、算法成為新的生產資料。其中,數據就是新時代的石油。
過去的資源靠占有,今天的要素靠流動。土地可以固守,能源可以儲藏,但數據的價值在于流轉,在于鏈接,在于被使用。AI 時代,數據前所未有的重要。
2.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一場不可逆的顛覆
變革的核心在于生產力的爆發速度。自動化與 AI 正快速替代傳統勞動力。過去生產力的提升是漸進的——工業革命后,鐵路花了近 200 年才鋪遍全球;電氣化時代,人類用了約 80 年才完成電網覆蓋。而今天,以算力為核心的生產力躍遷,兩三年時間全球已投入 1~2 萬億美元。這個速度前所未有,這個規模遠超以往。生產力正在 " 只爭朝夕 " 地狂奔。
生產力的快速擴張對生產關系產生了大面積沖擊。傳統的組織方式、分配制度、勞動結構,已經無法適應這種爆炸式增長。結果就是:生產力必然大幅顛覆生產關系。舊的秩序穩不住,必然會形成新的形態。趨勢是不可逆的。
3. 就業的終結與樂業的開始
就業將面臨變革。我認為,未來就業不是人與人搶崗位,而是人跟機器人、人跟 AI 搶飯碗。
在這種趨勢下,不是 " 就業 " 為導向,而是在做好社會保障、確立全民最低生活標準的基礎上,建立 " 樂業 " 的觀念——老百姓有基本保障了,可以選擇上班或者在家 " 生活 "。
未來的社會,不是人人都要工作,而是多數人 " 樂業 " ——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得有質量、有尊嚴。真正推動社會前進的,是那極少數完成從 0 到 1 創造的 " 靈識人物 ";再有約 10% 的人,負責維持秩序,比如法院、警察等系統。其余絕大多數人,不再被 " 就業 " 綁定。要知道,就業從來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生產力不足之下的生存手段。
未來,隨著財富積累和技術進步,生存問題應通過社會分配與捐贈機制來解決。捐贈,將逐漸成為財富再分配的主要方式。所以,未來不是 " 怎么解決就業 ",而是告別就業思維,走向樂業時代。
4. 家庭:從功能單位到情感共同體
在 AI 時代,家庭將從 " 生產 / 消費單位 " 變為 " 情感共同體 ",靠 " 情感聯結 " 維系,多元結構的家庭將獲得認可。互聯網時代已經顛覆了社區,而接下來的十年,AI 將進一步改變或者迭代家庭本身。
5. 生育的變革:從勞動力儲備到個體選擇
生育層面的重大改變正在到來。未來,生育或許不再依賴兩性結合。單性可以繁衍——這不再是科幻,而是技術發展的必然方向——今天被認為是禁忌的技術,未來可能被社會妥協接納。
當人類面臨生存壓力或技術成熟到臨界點,倫理的邊界終將松動。在單性繁殖這個問題上,人類或許最終會做出讓步。生育,將徹底脫離傳統家庭與性別關系的束縛,走向新的自由形態。
6. 壽命的延長:代際秩序的重塑
未來,人的壽命可能達到 150 歲。AI 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將極大加速生命科學的進步。人均活到 120 歲不是幻想。壽命變了,人生節奏就變了。從生物技術角度看,壽命延長是現實,不可逆轉。這個變革,清晰可見,且正在到來。
7. 地緣政治:從資源爭奪到規則與技術的博弈
地緣政治正在發生根本變化。過去,國家之爭是資源之爭——土地、耕地、礦產。現在,核心已轉向規則、技術和人才的爭奪。未來,誰擁有靈識人物,誰就能突破技術;誰掌握規則,誰就擁有文明的主導權。
新大航海時代的地緣博弈,勝負關鍵在于 AI 技術,在于算力——芯片裝在無人機上,算力差一倍,反應慢一倍,結果立見分曉。地緣政治的核心邏輯,已從資源轉向技術與規則的制高點。
8. 財富:從資本驅動到認知驅動
我的觀點是:財富的密碼,在于人的認知水平。過去是資本驅動,未來是認知驅動。認知足夠,不需要多大投入,只需要看得懂,就能乘風而起獲得財富。這個時代,屬于愛學習、不斷學習、持續迭代的人。當財富不再依賴土地、房產、礦產,而是取決于核心技術與頂尖人才。
真正的財富方式,就是擁抱技術、追隨偉大的人。財富自由,是靈魂安放的重要基礎。我們不必回避財富,但也不必貪戀——夠用就好。財富應是工具,用來幫助他人,或實現更大的理想。
9. 去中心化:web3.0 興起
在很多領域,以區塊鏈為支撐的 web3.0 的興起會推動去中心化進程,這種去中心化過程中,會帶來一系列巨大的變革,比如央行的貨幣決策權等,都可能被新力量解構,這既會帶來機遇,也會帶來巨大挑戰,這種雙刃劍效應會不斷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10. 地外空間拓展:從地球局限到星際生存
人類要成為多行星物種。馬斯克在航天探索上的貢獻,毫無爭議是偉大的。他推動人類走向星際文明——讓生命走出地球。全球很多國家已經在行動,準備在月球建城市。
馬斯克說,二十年內啟動火星城市建設,是他 " 比較悲觀 " 的估計。未來已來,航程已啟。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新大航海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技術可以帶我們走得更快,產業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但是正確的認知,能讓我們走得更穩、更有方向。
三、認知體系的代際迭代: 從農業文明到信息時代的 " 羅盤 "
每一次文明的升級,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認知體系。從農業文明到信息時代,在發生巨大變革時,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新思想、新價值觀來調整和引導倫理的變遷。
1. 農業時代:構建秩序的思想奠基者
農業時代的幾位代表人物有:孔子、亞里士多德、釋迦牟尼,他們的思想大家都很熟悉。
一個基本邏輯是:農業社會誕生時,生產力低效,人類力量弱小,因此迫切需要一套自洽的認知體系來回答三個根本問題——人如何組織?人與自然如何相處?人與君王如何共處?
比如 " 天人合一 " 這個概念,其實核心邏輯是:我們解決不了自然的問題,只能順應它、配合它、擁抱它——這是農耕文明中對自然的敬畏與依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儒家被 " 獨尊 ",本質上,是帝王用以統一思想、駕馭百姓的工具。
而孔孟之道本身也在不斷演化,經歷了幾次重要迭代:第一次以山東人為代表;第二次轉向湖南,周敦頤在湖南講學,收了二程(程顥、程頤)為徒,又影響了張載,之后朱熹集其大成,形成理學高峰;第三次是浙江人王陽明開創心學;第四次是湖南人王船山,在繼承中發展出 " 經世致用 " 的思想。這四個字,成為湖南人崛起的精神內核。有了這個理念,湖南人才從地域群體走向歷史舞臺,成為組織力、行動力和思想力的結合體。這種認知的提升,直接轉化為現實中的生產力與影響力,使湖南人成為近代中國的主角之一。
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孟,走的是不同文明路徑;釋迦牟尼提出 " 苦集滅道 ",核心也是面對世界無常,人無力改變,唯有通過精神修行尋找心靈皈依。這些思想體系,本質上都是在低生產力條件下,為人類提供安身立命的認知坐標。
2. 工業時代:驅動變革的理性開拓者
工業時代,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家,如馬克思、亞當 · 斯密、達爾文。比如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句話很殘酷,但正是在這種冷峻的認知推動下,人類在工業革命的大變革中實現了飛速發展。這套思想邏輯也深刻體現在中國的技術躍升、工業生產力提升和資本市場的崛起之中。
亞當 · 斯密被稱為 " 經濟學之父 ",《國富論》幾乎人人讀過。他的理論體系誕生于資本主義興起的時代,是工業革命后支撐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提出剩余價值理論,是在工業矛盾激化、階級沖突無法調和的背景下,對 " 資本家剝削勞動者 " 這一現象的系統反思。這一個觀念也影響深遠。
在那個變革時代,也涌現出另一批思想代表: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康德。他們提出人權、民主、自由、規則、契約等一系列理念,構筑了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體系和邏輯框架。
3. 信息時代:解構與重構的思想探索者
尼葛洛龐帝寫了《數字化生存》,提出 " 信息不再受地理限制 "" 計算將無處不在 ",預判數字技術對生活、產業的顛覆性重構,是數字化認知的核心奠基人。
凱文 · 凱利(美國)提出 " 技術元素 " 概念,認為技術是一種生命體,預測了去中心化、共享經濟等趨勢。
尼克 · 蘭德的科技加速主義主張拋棄反抗性斗爭策略,加速資本主義與技術的發展,認為技術和社會的領導權應由專制集權機構和少數技術人員掌握,以實現社會歷史的根本轉型甚至進入 " 后人類 " 時代。
彼得蒂爾主張 " 從 0 到 1 技術突破 ",反對復制創新,主張以長期主義投資硬科技。
三個時代思想相互關聯:在思想根基的繼承方面,工業時代思想家延續了農業時代對 " 秩序 " 的關注,但將焦點從 " 倫理秩序 " 轉向 " 社會生產秩序 ";信息時代思想家則繼承了工業時代的 " 理性精神 ",但更關注 " 技術理性與人性的平衡 "。每個時代的思想家都突破了前一時代的局限——農業時代聚焦 " 穩定 ",工業時代聚焦 " 變革 ",信息時代聚焦 " 重構 ",思想始終隨生產力發展而迭代,又反過來引導時代發展方向。
四、靈魂安放的三個 " 易 "
那么,新大航海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思想認知?靠什么樣的認知來安放我們的靈魂?我的答案是——三個 " 易 "。
第一個是 " 變易 "。
我們必須在如此巨變的時代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且快速迭代。不能成為原教旨主義者,不能成為保守主義者,而要成為長期的變革主義者。變易,是擋不住的。
我們要重新梳理一切,重新定義各種變化,重新擁抱各種變化。在一個大航海時代里,一個能夠快速成長的人,就必須主動擁抱變化。如同航海者投身洋流,面對異變,我們要積極應對,把每一次變化都當作自我提升的契機,推動個人與社會的躍升。
第二個是交易。
我們要通過交易的思維,分享大航海時代所收獲的成果。無論是通過資本的方式、學習的方式、工作的方式,都要體現共享、合作、交易的精神。要在多元文化中吸收智慧,以開放的觀點,求同存異。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要以更開闊的視野去連接、去交換、去共創。
第三個是 " 不易 "。
就是在新大航海時代這般劇烈變化之中,我們仍要堅守人性的光芒——比如愛、善良、責任與共情。這些是人類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價值,我們必須堅持。即使 AI 不斷發展,我們也要對 AI 設定邊界與框架,讓 AI 在人性的光芒之下行走,而不能讓它成為脫韁的野馬,失去人性的約束。
所以我認為,不管怎么變,有一樣東西不能變:人性的光芒不能變,普世的價值不能變,人類共同珍視的那些基本價值觀都不能變。這就叫 " 不易 "。
這就是我提出的三個 " 易 ":變易、交易、不易。始于變易,興于交易,終歸于大道不易。
為此,我也倡議成立一個名為 " 易觀 " 的新認知共創平臺——一個面向未來的、公益性的認知共同體。面對變革的時代,我們有這么多的思考,不應該讓它們散落在碎片中,而應匯聚起來," 易觀 " 就是這樣一個容器,一個起點。" 易觀 " 不屬于任何一個人,它不是某個人的思想領地,而是我期望在新大航海時代里,一群有共鳴、有思辨力、有認知追求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精神家園。
新大航海時代航線多變,更需要內心的羅盤。當世界劇烈變動,唯有深刻的認知,才能安放我們不安的靈魂——讓我們共同繪制屬于新大航海時代的認知地。
(本文系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 10 月 24 日在易觀啟航內部分享會上的演講摘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