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聯網怪盜團
星巴克中國要出售的消息已經傳了一年多了,最近幾天終于官宣了。嚴格地說,這不是 " 出售 ",而是 " 成立合資公司 ",星巴克母公司仍持有中國區 40% 的股權并持續收取品牌特許經營費。交易的細節,公司公告已經講的比較清楚了,在此不再贅述。如果按照 40 億美元的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 其中包括了負債,不等同于 " 估值 ")計算,星巴克中國的單店價值僅為 50 萬美元,僅僅略高于瑞幸咖啡的 43 萬美元。
星巴克仍然保留了在中國區擴張到 2 萬家門店的宏偉目標,不過我對此深感懷疑。我本來想找一家星巴克咖啡館寫這篇文章,但周圍的星巴克要么太吵、要么太小、要么太遠,我只得找了一家非連鎖的 " 精品咖啡館 "。要知道,我生活的北京國貿附近,可能是全國星巴克門店最密集的地方了,卻還是很難找到一家讓我感覺不錯的店。這或許是星巴克面臨的定位問題的一個縮影?
對了,我想找個星巴克寫東西的唯一原因,是經常有人給我送星巴克禮品卡。如果沒有免費的咖啡喝,我自己肯定是不會選星巴克的。我上一次主動選擇星巴克,還是跟朋友一起去杭州聽濱崎步演唱會,在酒店附近散步時,隨便找了一家星巴克——因為我們不熟悉當地,星巴克的品控好歹算穩定。如果我們是當地人,幾乎肯定會選別的地方。
我是個咖啡重度愛好者,也是咖啡館重度愛好者(兩者并不統一)。我覺得星巴克在中國的困境,根源于 " 定位不明確 ",在其參與競爭的每一條賽道上都沒有良好的表現,最多只能算個二流競爭者:
對于真正在乎咖啡品質的人而言,星巴克的咖啡出品水平一般,性價比極低。
對于在乎 " 場地 " 的人而言,星巴克的場地越來越集中于狹窄的 " 商務場景 ",其他用戶被大量擠出。
對于在乎價格的人而言,星巴克哪怕降價三分之二也是沒有價格優勢的。
先說第一條。為了維持全球范圍的穩定品控,星巴克的大部分咖啡豆是深度烘焙的,這就決定了它很難做 " 精品咖啡 "。星巴克門店的主打產品是清一色的花式咖啡——通俗地說,凡是使用牛奶的咖啡產品都是花式咖啡。這就與 Manner 之類的 " 平價精品咖啡 " 拉出了差距——前者主打的是 " 以較低價格提供手沖咖啡的品質 "。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星巴克都不是什么 " 精品咖啡館 ",而是 " 精品咖啡館的敵人 ";國內的重度咖啡愛好者顯然會偏向于 Manner, Grid, %Arabica 之類的連鎖店。(更重度的咖啡愛好者會在家手沖,不過這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
第二條則頗為關鍵。星巴克賣的從來不是產品,而是 " 生活方式 ",它的口號是提供一個除了家和辦公室之外的 " 第三場所 "。關于中年失業白領在星巴克集體假裝上班的報道,不是段子,而是事實。然而,根據我多年以來對星巴克的觀察,它的場景適用面非常窄,幾乎完全集中在 " 商務 " 這一側。
人們對咖啡館有多種多樣的場景需求。有些是商務洽談,有些是臨時找個地方辦公,這些可以統稱為 " 商務需求 ";但更多的需求不是商務的,例如周末想找個地方放松心情,跟朋友(不是工作上的)聊聊天,甚至只是在戶外鍛煉之后找個地方休息,等等。海外的情況我不知道,至少在中國,星巴克的場景過度向商務集中。它的選址傾向于商務,店鋪設計和裝修傾向于商務,用戶內心對它的定位也傾向于商務。
你試過在星巴克讀小說或者玩游戲嗎?我試過,不止一次。不論在普通的星巴克,還是價格更貴的 " 星巴克臻選 ",都會被旁邊大嗓門聊生意、大嗓門打電話的人嚴重干擾。后來我寧可走七八百米的路,去附近小區的(價格更貴的)社區咖啡館讀小說,也不選家門口的星巴克。當然,星巴克不應該為某些顧客的大嗓門習慣負責。我只是想舉例說明:在商務活動過于密集、用戶心智過于傾向于商務的情況下,星巴克這個場所已經不太適合其他任何用途了。
與其說星巴克是 " 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場景 ",倒不如說它是辦公室的自然延伸。這個場景其實也不錯,可惜現在面臨的競爭太激烈了。這幾年,商業地產不景氣,在大城市里要找一個性價比不錯、提供餐飲服務的 " 商務場景 " 還是不難的。例如,以前定位高端的茶藝館,現在普遍提供平價的小包廂;許多共享辦公場所也提供短時間的會議室外租;就連連鎖奶茶店都能提供一定的商務功能,我家附近的霸王茶姬就經常有人拎著筆記本電腦進去開會。說實話,我并不覺得 " 星巴克臻選 " 對商務人士提供的環境比霸王茶姬好到哪里去。
我相信,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星巴克面臨的困境更嚴重——這些地方本來就沒那么多商務場景需求,價格還更加敏感。星巴克目前在國內有 8000 多家門店,如果真想開到 2 萬家,那就必須在低線城市大幅提升滲透率。我難以想象還能怎么提升?低線城市對星巴克提供的 " 場所 " 和 " 生活方式 " 有任何需求嗎?難道我們現在還處于消費普遍升級的年代嗎?
有人會提出星巴克可以降價。這就涉及到了前面說的第三條:星巴克要降價多少,才能跟瑞幸、庫迪競爭?如果降一半,仍然是缺乏競爭力的。如果降三分之二乃至四分之三,那就意味著在商業模式上傷筋動骨。瑞幸能夠提供如此低廉的價格,是因為它采取了高度簡化的門店配置和履約流程,幾乎不提供任何的場景屬性。讓星巴克去跟這樣的對手打價格戰,就像讓 Ralph Lauren 降價去跟拼多多和淘工廠的白牌服裝競爭一樣,根本不可能打贏,只會制造更大的災難。
我個人認為," 平價賣咖啡 " 和 " 平價賣咖啡因 " 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就像 " 平價賣酒 " 和 " 平價賣酒精 " 的區別一樣大。平價賣咖啡,客戶想買的是咖啡,咖啡是一杯由咖啡豆、水和其他原材料構成的飲料,咖啡因是它的一個成分但不是全部成分。平價賣咖啡因,客戶想要的是咖啡因,這種東西能夠快速提神、賦予人一定的欣快感,而咖啡只是咖啡因的承載品罷了。Manner, Grid 賣的是平價咖啡,瑞幸、庫迪賣的是平價咖啡因。星巴克或許可以跟前者競爭一下,要跟后者競爭就太強人所難了。
附帶說一句,星巴克中國的新產品開發路線也很迷。前一陣子,我在一家 " 星巴克臻選 " 看到了 " 當季主打 " 的雪莉桶咖啡,據說是放在釀造威士忌的那種雪莉桶里增加風味的,價格非常貴,哪怕用禮品卡買都讓人有點心疼。我喝了一杯,嘗不出來有什么特別的味道。究竟什么人會以 40 多元的價格去買這樣一杯雪莉桶咖啡(而且還有各種花式)?是咖啡發燒友,威士忌發燒友,還是錢多燒得慌的人?前兩者,我看是不會的;最后一種人究竟有多少,也值得懷疑。這種 " 天才 " 的產品設計到底是誰搞出來的?
后來我發現,星巴克奇怪的產品思路一以貫之,決不僅限于 " 星巴克臻選 " 這種面向人傻錢多客戶群的場景。比如主打 " 真味無糖 " 的 " 糯香斑斕風味 "" 莓莓風味 " 系列咖啡,以及我至今還沒搞清楚是什么的 " 星巴克生咖 " ——包括 " 粉粉生咖 "" 粉莓檸力生咖 " 等奇形怪狀的單品。至于 " 麥芽雪冷萃 " 這種看起來像麥當勞奶昔但是價格比冰拿鐵高一倍的單品,還有 " 星巴克臻選阿馥奇朵 " 這種明顯溢價的咖啡冰淇淋,我就不點評了,感覺它們的唯一價值是合影發小紅書。
如果這些產品的目標客戶群是咖啡發燒友,那肯定沒用,因為我本人以及我的好幾個朋友就是咖啡發燒友,這些單品都是我們在群里講笑話的素材。如果它們的目標客戶是奶茶消費者,那不好意思,奶茶的價格可比這便宜多了。如果它的目標客戶是商務洽談顧客——呃,在談生意的時候拿著一杯 " 麥芽雪冷萃 " 或者 " 粉莓檸力生咖 " 真的不違和嗎?
希望博裕資本能把星巴克中國經營好。其實我覺得,不管怎么經營,大概率是能比現在更好的,因為我很難想象還能比現在更差了。一個自身尚有一定客戶基礎的消費者品牌,如果不瞎折騰,要觸底回升似乎也不難?不過宏觀環境就是經營方所無法左右的了。
本文沒有得到星巴克或其任何競爭對手的資助或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