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投行圈子
最近財經圈炸了個大瓜,震驚全球:
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在印度遭遇殺豬盤,收到了一張 41 億美元的天價罰單!
作為常年關注跨國企業出海動態的財經博主,我看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不是 " 蘋果是不是真偷稅了 ",而是 " 果然,印度的‘殺豬盤’終于輪到科技圈頂流了 "。
這筆罰款有多離譜?
相當于蘋果 2024 財年全球凈利潤的 4.3%,夠普通人不吃不喝花 200 多萬年。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罰款理由,印度稅務部門居然從 60 多年前的故紙堆里翻出了法律依據。
熟悉蘋果供應鏈的朋友都知道,蘋果在全球的代工廠模式從來沒變過:代工廠出人工和場地,蘋果自己掏錢買高精尖的專屬生產設備,這些設備只能生產 iPhone,合作結束后還能轉移到其他工廠繼續使用。
這種模式在中國制造了十幾年都合規,到了印度卻成了 " 偷稅漏稅 " 的罪證。
印度稅務部門的操作堪稱 " 法律縫合怪 ":先搬出 1961 年外匯危機時頒布的《所得稅法》,說蘋果給代工廠 " 借 " 設備的行為算 " 進口 ",得繳關稅;再疊加 2017 年 F1 賽事稅務案的司法解釋,創造出 " 功能性控制權 " 理論,聲稱蘋果通過技術(設備專屬定制)、流程(遠程監控生產參數)、管理(設備升級需授權)三重控制,實質掌控了印度代工廠;
最后得出結論:蘋果要把印度產 iPhone 的全球銷售利潤,按印度產能占比 25% 補繳所得稅,一算就是 41 億美元。
據傳,蘋果高層得知這筆罰單后,震怒!
這種 " 法條疊加 " 的創造性執法,全球范圍內都找不出第二例。
更諷刺的是,蘋果在印度已經夠小心翼翼了。
據說但凡有一點拿不準的稅務問題,都會主動發函給印度稅務部門備案,就怕踩坑。可架不住人家執法部門 " 窮經皓首 " 找漏洞,硬是把合規操作硬生生解讀成了偷稅漏稅。這哪里是稅務稽查,分明就是精準 " 殺豬 "。

最慘的當屬三星,今年 3 月剛被印度追征 6.01 億美元稅款,理由是 " 逃避關鍵電信設備進口關稅 "。三星從 2018 到 2021 年進口的 " 遠端射頻頭 " 組件,明明提交了 4 名專家的鑒定報告,證明該組件不具備收發器功能,屬于零關稅產品,卻被印度海關認定為 " 提交虛假文件 "。更狠的是,連三星的 7 名印度高管都被連帶罰款 8100 萬美元。要知道三星去年在印度的凈利潤才 9.55 億美元,這一張罰單就吞掉了它 63% 的利潤,辛苦一年幾乎白干。
中國企業在印度的遭遇更讓人揪心。2022 年,小米在印度的 48 億元資產被突然凍結,理由是 " 非法轉移資金 "。小米明明是按印度法律,將合法利潤用于支付授權費,卻被憑空扣上罪名。雖然后來部分資產解凍,但這筆錢被凍結的兩年里,產生的機會成本難以估量。還有富士康,為了追討 2.1 億美元的增值稅退稅,在印度法院打了 7 年官司,至今還沒拿到錢。
除了消費電子行業,汽車圈的外資企業也沒能幸免。德國大眾今年收到 14 億美元的創紀錄稅單,被指控 " 以零部件分批進口的方式規避整車關稅 "。可大眾這套模式 2011 年就獲得了印度政府許可,現在突然被翻舊賬,50 多批零配件被海關暫扣,供應鏈直接癱瘓。韓國起亞也沒能逃過,因 " 錯誤使用自貿協定優惠 " 被罰款 1.7 億美元,而所謂的 " 錯誤 ",不過是印度對零部件分類標準的單方面解讀。
零售業的巨頭同樣遭了殃。沃爾瑪因庫存管理糾紛被罰 4.2 億美元,亞馬遜因為數據本地化問題掏了 3.7 億美元罰款。還有英國沃達豐,2007 年收購資產后被追繳 20 億美元稅款,這場官司打了 13 年才了結;法國保樂力加集團至今還在為 2.5 億美元的稅務爭議頭疼,甚至不得不直接給莫迪總理發警告,說持續的糾紛已經阻礙了新增投資。

說到底就是 " 缺錢 " 和 " 護短 " 兩大原因。從經濟層面看,印度財政常年緊張,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改善都需要大量資金,對外企罰款成了最快捷的 " 創收方式 "。數據顯示,印度對外企的追溯性征稅案件五年間激增 430%,每 1 美元利潤就需要預留 0.38 美元應對潛在罰款,罰款已經成了財政固定收入來源。同時印度長期貿易逆差,外匯儲備不足,通過罰款限制外資利潤外流,也成了穩定外匯市場的無奈之舉。
更核心的原因是保護主義和政策不穩定。印度一直想扶持本土產業,對外資企業天生帶著抵觸情緒,覺得外資搶占了本土企業的市場和就業機會。反映在政策上,就是法規朝令夕改,缺乏透明度。印度每年會推出幾百條新法律,且幾乎從不撤銷,舊法疊新法,模糊的表述讓稅務部門擁有無限解釋權。
世界銀行的報告更能說明問題:印度合同執行效率全球排名第 163 位,平均要 1445 天,而稅務糾紛解決速度卻排世界第 3,從開票到罰款平均僅需 82 天。這種司法上的巨大剪刀差,讓外資企業深陷 " 訴訟沼澤 ",有理也說不清。
更可怕的是印度的官僚體系和腐敗問題。外資企業在印度辦業務,要和多個政府部門打交道,繁瑣的審批程序能拖垮效率。更有甚者,一些官員利用職權敲詐勒索,不給好處就找各種理由刁難。通用汽車、福特、哈雷戴維森等國際大企業,就是因為受不了這種營商環境,紛紛撤離印度。
數據顯示,2014 到 2021 年,就有 2783 家外企撤離印度市場,印度 " 外資墳場 " 的名聲早已在外。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印度營商環境這么差,為什么還有企業愿意去?
答案很簡單:看中了印度龐大的人口紅利和市場潛力。但印度顯然把這種 " 剛需 " 當成了拿捏外資的底氣,覺得 " 反正你們離不開我,怎么折騰都沒關系 "。可這種 " 殺豬盤 " 式的營商環境,終究是飲鴆止渴。
蘋果的 41 億美元罰單,可能會成為壓垮外資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當一家企業連合規經營都無法避免被 " 收割 ",當法律變成隨意解讀的工具,當政府承諾隨時可能被推翻,沒有哪家企業敢放心加大投資。印度想要成為 " 下一個中國 ",靠的不該是罰款外資,而是打造穩定、透明、公平的營商環境。
作為財經博主,我想給所有計劃出海印度的企業提個醒:印度市場雖大,但 " 坑 " 更深。在這個地方投資,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算風險賬。
畢竟,沒有哪家企業的錢是大風刮來的,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被印度 " 殺豬盤 " 收割的目標。
而對于印度來說,如果繼續這樣 " 殺雞取卵 ",最終只會斷送自己的崛起之路,畢竟,信任一旦崩塌,再想重建可就難了。